蔬菜被"渴"得枯黄。
本报讯(记者 毋佳欣 实习记者 李石 唐凯 贾一丁)“过去放一小时水能浇灌两亩果园,如今一小时只能浇六棵果树,水费没涨,管道没改,但就是浇不起地。”连日来,礼泉县石潭乡杨家村千余亩农作物面临有水却无法灌溉的窘境,200多户村民心急如焚。
水站里有水,村民却浇不起地
3月4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菜地由于缺水,已经呈现出一片枯黄,田间小路上不时有拉着水桶的三轮农用车经过。
“村上的水用不起,只能自己拉水浇地。”村民杨智辉说,两年前村里建了新水站,但浇地时管道流出的却是“涓涓细流”,因为新水站用的是八寸的泵,但配的管道却是一尺二寸的,水压不够,导致水量太小,灌溉费用却很高,村民实在用不起啊。
曾因灌溉好
被誉为全乡“白菜心”
杨智辉说,10年前,200多户村民每人掏100元,建起了一座水站,当时的水费也是1小时120元,但那时用的是一尺二寸的管子,一尺二寸的水泵,水流量很大,一小时就能浇二亩地,由于灌溉好,杨家村曾被称为全乡的“白菜心”。但好景不长,水站变压器后来不翼而飞,土地就再也无法得到有效灌溉。无奈之下,村民只好依靠邻村的水源浇灌,但邻村的水用起来很不方便,人家浇完才轮上咱,二队三队还勉强能浇,一队由于离得远根本浇不成,只能靠天吃饭。
“麦子干得都能点着了,再不浇连根都没了!”另一位村民叹息着说,自从杨家村建起新水站,邻村就停止了供水,不让他们浇了,他家种了五亩麦田,一亩地一年能收1000斤麦子,1斤麦子按1元钱算,这一下5000元钱就没有了。
立即调查找原因
让村民尽快灌溉
难道真如村民所说,有水浇不起地吗?记者找到了该村支书杨彦全。杨彦全说,两年前村上投资5万元,县水利局拨了15万元建起了新水站,检验工程效果时,看见水从管道流出来后,就在协议上盖了章。
至于村民说的情况,杨彦全说可能是由于放水工人没把阀门完全放开,另外水流肯定是有误差的,水从地下抽上来要经过三个站,一级站和二级站的水流量都是每小时270方,三级站则是每小时280方,三个站用的都是八寸的水泵,误差是有的,但应该不会太离谱,他们将进一步调查,找出真正的原因,让村民能够尽快进行灌溉。(D)(4)
新闻推荐
记者刘伟摄记者孟利明蒋增科2010年,咸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14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5056元,增速20.2%,双双超额完成年初确定增长15%的目标任务。农民收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