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干部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逐渐暴露出方式不够灵活、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资源难以整合等弊病,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干部的培训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礼泉县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培训方式,开办了农村干部流动培训学校,把课堂下移到田间地头,办到了农民家门口,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干部培训的新路子。
创新方式,变“请上来”为“走下去”。以往的农村干部培训,大多以县乡党校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的形式来进行,方法死板,形式单一,导致了农村干部参学热情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及时开办了农村干部流动培训学校,变“请上来”为“走下去”,把授课教师推向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做到“哪里有干部,哪里有课堂”,形成了“开放式”培训格局。
丰富内容,变“包席”为“点菜”。传统培训,由于人员来自不同乡村,产业侧重点不尽相同,培训需求很难统一,针对性不强。以我们礼泉为例,形成了北部山区发展优质苹果、中部旱腰带地区发展特色杂果、南部平原地区发展早熟苹果和设施农业的格局,如果在培训时搞“一刀切”,就很难做到按需施教。开办流动培训学校,主动将“包席”变为“点菜”,采取干部群众点题、按需送课的方式来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上,在广泛征集农村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配好符合不同乡镇、农村干部群众口味的“菜谱”,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根据需要自行“点菜”,实行“菜单式”培训。
整合资源,变“独奏”为“合唱”。平时,许多职能部门都承担着相应的培训任务,培训的对象、内容相互重叠,互有交叉,这种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做法,既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又导致了“工学”矛盾。流动培训学校成立后,及时对全县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一个乡镇、一个村往往通过开展一场培训,就综合解决了干部群众急需的政策、法律、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节约了培训成本,节省了干部群众的培训时间。据统计,流动培训学校开办以来,共节约培训成本28%以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机制,变“随意”为“有序”。过去的一些部门在培训中,往往是谁想培训就培训,处于一种随意、无序的状态,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流动培训学校开办以来,对各部门的培训进行了统一协调管理,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及分工,保障了整个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流动培训学校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落实工作计划,督促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同时还建立了申请授课、定期教研、质量跟踪、教学激励、学分督学等12项培训及教学工作制度,使流动培训学校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礼泉县农村干部流动培训学校开办以来,充分发挥了灵活、实用的优势,使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扩大了农村干部群众培训的覆盖面,农村流动培训学校这种灵活、实用的培训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作者系中共礼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B)④
新闻推荐
近年来,礼泉县在坚持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不断加快道路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使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商住楼项目。本报记者刘伟摄(B)④...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