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曹宏涛 高建强 刘伟娟)“就是这长在半山腰的2亩多石榴园,才让我这穷了几辈子的烂干户成为村里第一个冒尖户!”说起石榴种植,礼泉县昭陵乡肖山村农民丰占魁满脸的兴奋和自豪。其实,这只是礼泉在北部“旱腰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礼泉中北部旱腰带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生产生活条件差,一直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礼泉按照经济生态并重的原则,在这一地区大力积极发展以石榴、花椒、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杂果产业,走出了一条旱腰带地区变资源劣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让昔日的荒沟荒坡尽披绿装,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礼泉是全国闻名的果业大县,在苹果市场由买方转入卖方以后,礼泉中北部“旱腰带”苹果渐失竞争优势,经济效益逐年下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也成为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当地政府组织30个调研组由所有县级领导带队深入北部山区调研,经过分析对比,确认石榴、花椒、红提葡萄等品种既耐旱、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适宜北部旱腰带地区发展的最佳产业。一个大力发展经济林促农增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思路逐步确立,建设御石榴,万亩花椒,万亩红提葡萄,万亩酸枣接大枣,万亩李子、核桃、杏等五个万亩杂果基地的规划也适时而出,一场果业内部革命也由此拉开序幕。他们按照县有示范基地、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工作思路,着重加强肖山千亩御石榴,尧召千亩花椒沟,汤房、山西头两个千亩红提葡萄等示范点建设,让乡村干部群众深入示范点现场观摩,听杂果种植能手现身说法,让可观的效益激发群众栽植杂果的极大热情。同时,县上成立了发展杂果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挤出100多万元,为群众免费提供石榴、花椒苗木。通过整合水利、林业、农发、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这一地区水利、道路和农田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观,这都为杂果发展铺平了道路,一个全县致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的热潮迅速掀起。今春礼泉就投资500余万元新发展石榴6700亩、花椒3200亩,目前已落实秋冬季石榴栽植面积1.3万亩、花椒6000亩,一场栽植杂果的大会战已在全县全面铺开。
资金、技术一直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经济的两个“老大难”,基于此,礼泉一直将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建设规划,通过技术资源优化配置,定期邀请专家教授举办科技讲座,印发技术宣传资料,做到村村都有专业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了规范栽植,县上大力推广挖集雨坑、泡生根粉、泥浆蘸根、覆膜、截干、打蜡等六大规范技术,使苗木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成立各类专业协会组织96个,建立产业化党组织26个,让群众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极大地提升了特色经济林发展层次,一个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步跨越的富民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礼泉已发展特色经济林10万亩以上,初步显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群众增收上亿元,也成为旱腰带地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地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1000元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元。礼泉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还成功地打造了“全国生态示范县”这张靓丽的生态名片。(B)⑥
新闻推荐
多年来,礼泉县始终坚持把促进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在退耕还林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护、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