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菊
咏史十一首(之十)
【唐】李华
六国韩最弱,末年尤畏秦。
郑生为韩计,且欲疲秦人。
利物可分社,原情堪灭身。
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
这是一首吟咏郑国渠的咏史诗。作者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大臣、文学家。
这首五言古诗的前两句“六国韩最弱,末年尤畏秦。”开篇写郑国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在战国时期,韩国的力量最薄弱,其地理位置又处于战略要道上。战国末期,秦国秣马厉兵,对东方六国虎视眈眈,韩国对秦的虎狼之师尤为畏惧。
“郑生为韩计,且欲疲秦人。”承接上文,交代了“郑国疲秦”的历史故事。郑生,即战国时期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秦始皇元年(前246年),郑国受韩王之命入秦游说秦始皇,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以这项巨大工程延缓秦国东进的步伐。秦王采纳郑国的建议,命郑国主持开凿工程。其间,韩王的阴谋泄露,秦始皇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渠凿成对秦国有巨大利益。秦始皇赦免了郑国,并命他继续主持修建。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泾阳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史载,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郑国渠建成15年之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利物可分社,原情堪灭身。”承上启下,对“郑国疲秦”进行了义理辨析。分社,据《十三经注疏》说:“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立国建庙称为“茅社”,又称为“裂土分社”。诗人分析说,若论有利于秦国发展,郑国劳苦功高,秦可以为他立国建庙,用以表彰和纪念他的贡献。但若论郑国建议修建郑国渠的最初动机,杀掉他也是应该的。
最后两句“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良田沃野的壮丽画卷:由于郑国渠建成,咸阳附近水资源丰富,种上了一望无垠的稻田。这也反映了咸阳当时的水稻种植情况。郑国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人们用“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据《全唐文》记载,李华在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拜监察御使,转右补阙。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被迫接受凤阁舍人伪职。“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来,隐居大别山南麓。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著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李华作为唐代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他与萧颖士、颜真卿积极共倡古义,开启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夹叙夹议,体现了李华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倡导的“宗经”“载道”思想。(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涛记者崔亦馨)5月13日,爱心企业陕西仁康大健康产业基地有限公司通过泾阳县红十字会,向该县多家学校和医疗单位捐赠...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