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睿见习记者杨博文
航班24小时不停歇的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起起落落;塔吊在日新月异的工地上上上下下;创新在不同类型的孵化器里悄然孕育;人们在高高低低的写字楼里,为梦想彻夜奋斗……
这就是今天的大西安新中心。
凭借一群开拓者的满怀梦想、精耕细作,西咸新区已变成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大西安创新发展的承载地。绿水在高楼下蜿蜒,花园在社区里点缀,人们在新生活里欢笑。我们采访了多位在不同领域参与西咸新区建设的“西咸人”,请他们分享在追梦路上见证西咸新区每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从中探寻推动这片区域飞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联通
讲述人:陕西空港世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有琳
1010余个国家的货物在这里清关
28002018年清关货物总量2800吨
34货物发往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1月9日,陕西空港世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内,熊有琳正在检查当天需要清关的货物清单,并向员工交代不同货物的清关事宜。熊有琳的办公室就在工作线的旁边,每天的巡查与指导也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从2016年陕西空港世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成立,到2017年陕西空港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启用,熊有琳带领她的团队,为推动空港新城快件通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不懈努力。
在陕西空港国际快件监管中心的工作线上,自动贴标机器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航空快件贴上RFID电子标签。随后,快件通过五面光学扫码、CT机扫描、行包检测仪检测,最快在2个小时内就能完成通关。如今,这里每天可以完成2万单货物分拣贴标,实现通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在这里清关的货物,一开始以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奶粉、保健品居多,如今货物来源覆盖美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特别是前几天还有了来自迪拜的骆驼奶粉,对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听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接触到的货物种类越来越多,感觉世界与人们的距离更近了。”熊有琳说。
借助陕西空港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这一平台,陕西空港世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在临空经济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自2017年9月26日陕西空港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以来,2017年第四季度完成货量260多吨,2018年完成货量2800吨。随着越来越多国际航线的开通,我们期待2019年能够完成4000吨的货量。”熊有琳表示。
企业对未来的自信,来自陕西发展“三个经济”打造航空物流枢纽的努力。目前,陕西已开通西安至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河内、哈利法克斯、首尔5条国际货运航线。201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运输货物4.4万吨,其中国际快件增长超75%。
企业的信心更来自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全力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空港新城为企业和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建立了一个工作微信群,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在群里反映,管委会会即刻安排人员对问题反馈,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随叫随到的‘店小二’服务。”熊有琳说。
“我相信伴随临空产业的集群发展,优质货源将越来越多,我们也会发展更快,打造快件物流领域的西咸、空港品牌。”熊有琳坚定地说。
共享
讲述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白世峰
1全省农村唯一档案管理省级AAA单位
32在和平村工作32年
6村集体公共积累净资产超过6亿元
40年前村民借钱的收据,30年前村委会选举的照片,十几年前村里开会的影视资料,以及前两年群众回迁分房时的选房抽签记录……走进和平村档案馆,如同走进了时光隧道,可以领略一个村子40年的发展之路。
和平村地处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共356户1527人,人均土地0.75亩。20世纪80年代,白世峰刚成为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村庄面貌破旧不堪。“不改革,和平村就没有发展前途。”2018年12月4日,白世峰回忆说。
从1990年开始,白世峰带领一班人大胆探索招商引资,走土地集约经营的路子,率先建设村级工业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纷至沓来。到2008年,和平工业园先后引入各类企业150余家,年产值超过17亿元。
村子发展了,如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了和平村面临的新问题。
2008年年初,和平村启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8000多万元经营性净资产的50%预留集体,另外50%量化到具有股东资格的329户1347名村民名下,率先迈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步伐,有力地保障了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1年,随着大西安建设提速,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全面启动区域开发建设,和平村再一次抓住发展机遇,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启动自主村庄改造,主动迈向城市化。
2015年8月,和平村回迁安置楼全面建成交房,每户村民平均分到320平方米、低密度高绿化、配有中央空调的高品质住房,村民有尊严地融入了城市化。
城中村自主改造的完成,让和平村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村集体资产由改造前的1.5亿元猛增到6亿元,产业从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商业、服务业等三产为主,可持续多元化经营新阶段。如今,和平村村集体公共积累净资产超过6亿元,2018年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超5800万元。
白世峰说:“下一步,和平村还要继续壮大集体经济,村民每人股本金将由当初的2.8万元增加到15万元至20万元;同时,要让管理体系和服务团队辐射周边村子,助推乡村振兴。”
传承
讲述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塔文管所杨三红
28守护崇文塔28年
3000累计巡塔3000余次
205年游客量翻了20倍
“我从25岁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28年。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崇文塔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与认可。”1月4日,站在已有400余年历史的崇文塔前,杨三红就像它的老朋友一般,向记者介绍着崇文塔的历史与文化。
崇文塔,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塔景区内,矗立于泾河北岸,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塔高87.218米,是我国现存的最高古代砖塔,2001年6月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铁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众记》碑文记载,该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地学童努力向学而建。
“这里曾经有所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崇文塔一度成为学生的宿舍。仔细看就会发现,塔内壁有两种不同的墙皮,一种是土黄色的,是在给学生做宿舍时,用土砌的,摸上去比较粗糙;一种是灰白色的,是明代建造时,用米浆和着黏土砌的,摸上去非常光滑。”杨三红说。
曾经香火旺盛的铁佛崇文塔寺,在沧桑岁月中渐渐没落,崇文塔周围成了村庄与农田。一片农田中,崇文塔显得格外高耸:崇文塔属楼阁式建筑,共有13层,各层都有斗拱,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檐角下挂着风铃,风过处,风铃叮咚作响。
这样的一座古塔,如何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以“文”字破题,把传承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泾阳、三原、高陵区域,曾经是陕商的重要发源地,孕育出风靡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茯茶。泾河新城以陕商文化为切入点,梳理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场所,为泾河新城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2013年,崇文塔下的学校、村庄开始搬迁。以崇文塔为核心,周围陆续建起了陕商文化博览馆、国艺秦腔馆、崇文国学馆、三秦非遗博览馆4馆,展示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更加凸显了崇文塔‘尚文’的含义。”杨三红说。
如今,崇文塔周边已经形成集文物保护、旅游教育、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景区,在为当地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活动场所的同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5年间游客数量翻了20倍。2018年,这里还入选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孩子们认知、体验传统文化的一个好去处。
“我和这座塔相互陪伴28年,28年间巡塔3000余次。伴随着泾河新城的发展,崇文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杨三红说。
新闻推荐
□郭莉秦腔,起源于古代秦地的民间歌舞,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日臻完美。秦腔唱腔繁音...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