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塔
○崔芳
唐都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汉传佛教传播中心,八大宗派传道说法,六大祖庭风采辉映,塔寺林立,蔚为壮观。而巍然屹立于城北,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形成南北呼应的昭慧塔,以历史悠久、结构严谨、造型精致、高耸挺拔诸特点,受到广泛推崇,享“渭北第一古塔”之美誉。
昭慧塔位于古都西安城北渭河北岸的昭慧广场内。这里原是唐昭慧院遗址。据明版《高陵县志》载:“昭慧院在迎翠门东南三里陈阳村,唐大中年置,以其在泾阳、渭阳、咸阳东北,又曰三阳寺。其塔比隆昌寺塔尤崇……”,“其塔”,即指因寺而名的昭慧塔,又名三阳塔、高陵塔。
关于昭慧塔之“生辰”,典籍并无详述,《高陵县志》记曰:“三阳寺唐大中年间创置,然有塔则非近代物矣。”陕西省人民政府在1956年公布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务院2006年公布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据其构造特征以及塔下地宫出土文物,以唐塔认定;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其建造时间应为宋辽。然而,昭慧塔塔中精品之地位却不容动摇。
昭慧塔为密檐式砖塔,圆形宝瓶顶,高53米,8棱13级,高耸挺拔、直冲霄汉。塔底直径9米,有南北两券门,二层设假门,三层以上东、南、西、北面辟券窗。一至七级叠涩出檐,砖砌菱形牙子,各层檐角微上翘。八层以上做假飞椽挑檐,塔身上满布小孔,或为通风之用。登塔远眺,整个高陵城及周边美景尽收眼底,尤以檐上所挂108个风铃最具禅意。清风徐来,悠扬的铃铛声此起彼伏,甚是悦耳,使宝塔在无限肃穆中平添几多诗情画意。
唐中期迄今1100多年来,关中大地上发生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祸天灾,昭慧塔亦经历了盛极而衰、由衰而兴的命运历程,从遗存下来的名人题诗中可窥一斑。明人陈维宁《登高陵塔有感》云:“荒寺浮屠接太空,登临平步袭天风。南山可望连秦塞,渭水东流绕汉宫。”由此可见,伴随着汉传佛教鼎盛时期诞生的昭慧院,至明代已在刀光剑影的王朝兴替中沦为“荒寺”,唯有登上“接太空”的“浮屠”(佛塔,即昭慧塔),方可忘却眼前烦忧,享受“南山可望”、“渭水东流”之快慰。于右任于民国初年在《游三阳寺》中写到:“载酒三阳寺,寻碑兴倍增。民穷先废学,庙破竟无僧。造像搜频得,浮图倦未登。归途书所见,哀雁过高陵。”极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萧条,因身心疲惫而无意登塔远眺,与“南山可望”、“渭水东流”失之交臂,徒发“哀雁”之嗟叹。
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的昭慧塔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悉心保护,成为千年名邑高陵的地标式景观,以挺拔的姿态——一如关中大地不屈的脊梁,向世界生动展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精绝的技艺,娓娓讲述着千年多来发生在泾渭分明岸畔那说不尽、道不完的美丽传说……
高陵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旋)“要不是民警及时出现,他可能就没命了……”10月14日,泾阳县公安局根据线报,赶赴飞机场附近,将两名乘坐飞机从...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