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岳奇 篆 浙江红石3×3×12cm
立秋之后,来到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节气和民俗专家傅功振认为,处暑标志着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也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的一些民俗很有意义,比如拜谢土地爷、开捕祭海等感恩文化,特别是中元节的现状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处暑过渡寒暑 养生很重要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诗中所言正是处暑气候。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秋风渐肃。
处暑之后,一天内的温差变大,早上和晚上凉快,但中午的日头也很毒,还会出现“秋老虎”,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前后。此外,按照三伏的计算,处暑前后才会出伏,今年的三伏8月25日结束。
对此,傅功振认为,从立秋到处暑再到下一个节气,正好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一段时期内,暑热不会马上解除,在季节、节气更迭或过渡阶段,人们都要重视身体的变化和适应。”
祭拜土地、开渔祭海
代表对大自然的感恩
处暑节气正值谷物收成时刻,古代,农民要在处暑节气向天子进献五谷。七月十五,民间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一些地方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后土是中国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祇,总司土地之神。此外,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东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傅功振认为,这些祭拜都是感恩文化的一种体现,“感恩是中华民俗最优秀的美德的一种体现,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恩情,我们自然也要回报,保护大自然”。
中元节文化传承并不理想
处暑这一节气中,最特别和最重要的文化就是中元节。处暑节气正处七月半时期,“七月半”也称中元节、盂兰盆节,民间习俗和祭拜有关。
“中元节是道教上的行善日,盂兰盆节是佛教的孝日,七月半融合了两种宗教文化的精髓,因此,比较特别。”傅功振说。在过去,中元节的习俗很多,农历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明代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记载:“德蕃于孟秋之望,建盂兰大会,燃放河灯,招僧诵经施食,追悼亡魂。”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祭奠先人,寄托缅怀之情,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现在,中元节的文化传承在我们国家并不理想,但在韩国却很被看重,这一天,韩国人会与邻居结伴出游野餐。中元节是一种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倡导孝和善这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应该被重视。”傅功振说,目前在陕西,泾阳对于中元节的民俗保护做得比较好。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处暑养生
秋冬养阴 少辣多酸
“处暑”是入秋后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过后,中午热,早晚凉。老百姓一般认为立秋之后就是秋天,而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北半球在秋分之后才正式进入秋季。处暑恰巧处于这“两秋”中间,亦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时节,自然也就具有双重特点。因此,养生也显得有一些技巧。
中医专家杜起认为,一方面,处暑还有夏季“热”的特点,也兼备秋季“燥”的特点。“中医学认为,处暑之后自然界中阳消阴长,也就是阳气减弱、阴气增长。根据中医“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初秋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长、化、收、藏过程中“收”的阶段,也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因此,在养生方面,饮食起居都要围绕着能促进阳气的收敛为目的,此时节开始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收敛阴气,早起可以舒展阳气。”杜起说道。
在“处暑”时节,自然界中已开始显露“燥”的气候特征,因此,杜起认为,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滋阴润燥及收敛之品,少食辛辣,““辛”具有发散的性质,容易将体内的阴液耗散,这不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应多食酸味之品以收敛阴气”。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处暑食俗
处暑吃煎药茶、吃百合鸭
处暑之后,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就容易产生秋燥,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因此传统处暑的节令食物都偏凉性。
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最有名的药茶应该算是酸梅汤,“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不过,凉茶多喝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吃鸭肉是可以去除秋燥的。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北京人在处暑这天,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食用。百合味甘微苦,有补益心肺、清心安神之用;鸭肉味甘微寒,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还兼具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息惊等功效。以百合炖鸭,醇香清润,非常适宜此时节食用。
此外,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宜清热安神,如银耳、莲子、蜂蜜、干贝、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还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华商报记者 路洁
漫谈节气
为什么古代“秋后问斩”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恭敬为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屈原在《楚辞》中感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古代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人的行为要顺乎天意。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远古传说中,四季有相应的神明庇佑,木神句芒为春神,辅佐东方天帝太昊;火神祝融为夏神,辅佐南方天帝炎帝;金神蓐收为秋神,辅佐西方天帝少昊;水神玄冥为冬神,北方天帝颛顼。《山海经》上说,秋神蓐收住在泑山,管理太阳降落。传说他长着人面、虎爪,白色毛皮,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寓意着繁衍后代,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主管刑罚之神。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西汉中期,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从此,“秋后问斩”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直到清末。华商报记者 路洁
印读节气
收割秋天
处暑即为出暑。是离开炎热的意思,意味着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也是真正收获的季节。我在刻“处暑”印时以白文汉印为宗。加强了斜笔画的穿插与表达,除了表现印面篆书笔势之外,也想意会镰刀收割之意,下边栏单刀直冲取地平线之势,其余边栏若有似无。似秋天原野广袤无垠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解读印人:岳奇,号初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百优人才”,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终南印社副秘书长,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被西安碑林,兰亭书法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等多家省内外专业机构收藏。
温馨提示:本方精品印章接受收藏询价,各位藏家可添加微信angle61980,或致电18891990828咨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景东旭)8月17日,2018年“高鸿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泾阳县泾阳中学举行,现场为11名大学新生、20名高中生发放奖学金...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