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摸底子,举板子,找路子,铆劲砍出“三板斧”
今年以来,市国土资源局在原有地政管理、矿政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三大职能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不动产登记和移民搬迁两大任务职能,压力和困难不言而喻。
在考验和挑战面前,局党组变压力为动力,提前谋划,主动介入,积极承接移民(脱贫)搬迁任务,在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机构设立、账户开设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摸“底子”,明确奖惩举“板子”,针对问题找“路子”,大刀阔斧砍出职能承接后的“三板斧”。
全省建档立卡“回头看”及核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市移民办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专门培训,创新思路,综合施策,采取“收入核查鉴别法、九线状况排除法、互相比对验证法、贫困程度排序法、永久公示监督法、责任扛死追究法”6种识别办法配合,抽调3500多名干部,历时2个多月,按照规定程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摸底、入户核查,精准识别出全市9.51万户30.53万贫困人口,掌握了他们的主要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全面摸清了全市移民搬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经过核查摸底,全市需避灾搬迁7402户28410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66%,需生态搬迁共488户1671人。中省公路、铁路、水利等重点工程以及城镇化和镇村综合改革等需搬迁89734户349439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68.62%。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市移民办迅速启动了移民(脱贫)搬迁规划编制工作,7月25日,市县两级完成规划初稿编制工作,全市共布置安置(区)点330个,为全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迅速展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6月15日,省移民办下达咸阳市2016年度搬迁总户数8576户,其中扶贫类7860户、避灾类716户。要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和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巨大的搬迁任务,必须压“担子”,举“板子”,明确责任和任务。
7月5日,市移民办组织召开了全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大会,向各县市分解下达了搬迁目标任务,其中避灾类下达723户,2559人,比省上任务多下达7户。各县市立即将搬迁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镇(街办),精确到村、到户、到人,落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
7月26日,市移民办印发了《咸阳市移民搬迁工作“周汇报、月评比、季通报、年考核”督导制度(试行)》,市移民办根据各县工作情况每两周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报送全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动态。每月在咸阳日报以县为单位公布评比排名结果,排名在后三名的县,由市移民办发整改提醒函进行督促;连续三个月排名均靠后的县,由市政府在全市通报批评并对县政府领导进行约谈;连续四个月排名靠后,对发现问题整改不力、影响整体工作成效的县,市政府进行严肃问责。年终对移民(脱贫)搬迁工作推动快、政策落实力度大、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县(市、区)评选出前三名,予以表彰奖励。明确落实“奖罚分明”的工作制度。
移民安置(区)点建设周期长,要在年内完成省移民办下达咸阳市的8576户移民搬迁任务,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另辟蹊径,为此,市移民办对全市存量房进行深入调研后,提出了“存量+增量”的工作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思路要求,既立足当前“挪穷窝”,又着眼长远“谋全局”,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能致富,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一揽子解决去库存、城镇化和社区化搬迁等系列问题,实施“楼房化”安置。市政府多次就实施存量现房加增量新建房安置易地搬迁贫困人口问题专门向省扶贫办进行了汇报,先后在彬县、旬邑、淳化、乾县、泾阳5个县开展试点,并根据试点经验经过多次修改调整、研究讨论后,制定出台了《咸阳市实施存量库存现房加增量新建房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工作指导意见》,通过“存量房+增量房”方式,多去处灵活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截至目前,各县市均召开了专项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完成了调查摸底、房源筛选、房价评估等工作,全市已用存量房安置3368户,新建房安置已开工建设10092户,其中1326户正在建设房屋主体,6009户完成房屋主体工程、1927户达到入住条件。实施“存量+增量”战略,有效化解了完成年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为完成全年移民搬迁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既有利于去库存,又能够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初步实现了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和生态建设一举多赢的目标。
补短板,促配套,谋长远,双眼紧盯“将来时”
移民搬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不懈推进,既要抓住当前面临的突出困难进行集中化解,更要长远谋划,下大功夫解决影响移民搬迁工作长期推进的根本问题。
依据现行《咸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省级下达给咸阳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21.15万亩,西咸新区成立之后,占全市新增指标的31%即6.45万亩由西咸新区使用,“十三五”期间,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严重不足是全市移民搬迁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市国土资源局和移民办积极与省国土资源厅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相关衔接工作,争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为全市增加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土地指标方面,为移民搬迁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资源支撑。
近年来,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咸阳市完成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任务。随着咸阳市耕地后备资源不断消耗,全市可供补充的水浇地后备资源面积不断减少,落实“占优补优、占水补水”的占补平衡要求,难度越来越大。为化解这一难题,近几年来,咸阳市开展了补充旱耕地同时易地改旱地为水浇地的试点,已初步完成5000亩补改结合水浇地补充立项。目前,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向省国土资源厅做出专题汇报,争取省国土资源厅将咸阳市列入水浇地易地补充范围。
咸阳市中部六县旱腰带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又无法改变靠天吃饭的根本局面。该区域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到2020年全市能否全面够格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咸阳市旱腰带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咸阳市旱腰带地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2-2016年)》对旱腰带移民搬迁工作进行安排,并把1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投入到旱腰带地区,用于移民搬迁,全市启动乾县临平镇康泰社区、礼泉县城社区、泾阳县安吴镇安吴社区等9个移民搬迁社区建设,已移民搬迁1.12万户4.58万人。截至目前,旱腰带地区仍有17712户69816万人需要移民(脱贫)搬迁。为此,市移民办正与省移民办积极衔接,争取省政府将咸阳市旱腰带移民搬迁规划纳入《咸阳市“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专项规划》中,按生态移民同步搬迁加快实施。(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吕聪)“2016年度供暖期力争实现地热供暖面积700万平方。”10月24日,市地热办主任田海林介绍,2015年度全市地热集中供暖受益人口35万人,今年还将争取刷新记录,让更多群众享受地热的温暖,并为...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