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泾阳新闻 > 正文

墨彩铺锦 从工人到大学教授——访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 原国画系主任张之光教授

来源:咸阳日报 2014-07-01 23:13   https://www.yybnet.net/

张之光教授

本报记者 杨波海

记者联系采访张之光教授,他一再推托,说自己的一生经历很简单,很平常,没有什么可说的。最终,家乡媒体的诚意打动了他,他终于答应接受采访。及至与记者相对而坐,他还一再谦辞连连。实际上,张之光先生在中国画坛众人皆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从一名工厂工人,靠不懈努力成长为一名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并曾担任西安美院国画系主任达十年之久。此前,担任该系历届主任的是刘文西、杨晓阳、肖焕等著名画家。

在张之光教授简朴而宽敞的客厅里,在轻松而愉快的气氛中,张之光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

爱画画爱读书 奠定人生基础

1944年,张之光出生于泾阳县太平镇张阁村一户农家。天性使然,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光屁股时就拿个棍棍在地上乱画,上小学时作业本背面和空白处也全画的是画,画花草,景物,尤其喜欢画戏剧人物。初小时,有位老师叫孟学校,能写字画画,布置教室写标语,往往就给上面画幅画,他总是跟前跟后地看个不够。完小时张文志老师画画很好,对他学画影响很大。

“我小的时候,一是爱看古典小说,奠定了我文化修养的基础;二是爱画画,特别关心画画,这是我艺术修养的基础,同时,也无形中确立了我的人生目标。”张之光说。

张之光说,他的文化积累是从古典小说中来的。那时候,他几乎读遍了全村各家各户留存的小说,从《东周列国志》到明清的《英烈传》,真是如饥似渴。实在找不到书读了,纠缠着爸爸去找,结果爸爸为他借了一部《宪法草案》。当工人后,他的阅读兴趣转向历史方面的书籍。那时候上倒班,他白班晚上看书,晚班白天看书,夜以继日,搞得神经衰弱,所以放弃了小说阅读,改读散文,购买了许多散文名家的作品集。“读散文对我画画很有帮助,使我更注重画面的意境营造。”

专注于画画 从工厂画到了大学

1959年,张之光15岁,正上中学时,陕西机械厂(现在的西飞公司)技校招生,由于家里弟兄们多,生活艰辛,他就想早早出去工作,在几个同学的鼓动下一同去报考,并考取了陕西机械厂技校——阎良航空技术学校。16岁,他和同学们去沈阳第一机床厂实习,一天上班开车床连续12个小时,因为那是“大跃进”的特殊年代。到工厂上班后,他才知道有个专门学画画的学校——西安美专(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

陕西机械厂当时有一万多名职工,全国各地不同文化结构的人都有。张之光和七八个爱好相同的工友经常谈画画,并成立了木刻小组,因为画画没有地方,而木刻可以不需要画案。当时上海有个著名画家贺友直,出了本连环画《山乡巨变》,他竟翻看了好多年。其他工友下班打扑克下棋,到晚上九点以后大家都睡了,他才将床头灯一开,翻看连环画。以后,厂里举办阶级教育展览,他就常常被抽调去画一些老工人的家史。1972年,西安美院来厂里招收工农兵美术进修班学员,老师就在阶级教育展览的画作中选人,结果他就被选上了。美院进修班学制半年,他被分到连环画创作组,四个老师、七八个学员,共同创作连环画《直罗儿女》,结果到毕业还未完成,于是便留下他和一位老师继续画,直至完成。

画画改变命运 从工人到画刊编辑

1973年,连环画《直罗儿女》完成后,美院组织张之光和几位老师到陕北采风,深入生活搞创作。在陕北的窑洞宾馆,晚上大家围在一起谈创作构思,张之光说他想画山丹丹花,得到大家赞同。于是,他创作了国画《山丹丹花开》,当年被入选印上了年历片,并收入《陕西省国画创作集》。采风结束后,张之光重新回到工厂。几年以后,著名画家、西安美院《延安画刊》主编苗重安先生亲自拿着介绍信来厂里调他。由于他是工人身份,几经曲折,到1976年,他才终于被调入《延安画刊》编辑部任编辑。

到《延安画刊》编辑部,时任主编杨建兮给他分了一间房子,宿办合一,鼓励他编辑之余坚持创作。这也是他的所愿,于是,他就整天在房间画画,经常晚上画到半夜。这期间他曾赴大寨、硬骨头六连采访,到韶山、武汉、上海等地采风,创作组画发表。延安发大水,西安铁路建设、户县农民画等,他都采访发稿。他经常组织画家采风创作,约稿组稿。

张之光记忆犹新,他向石鲁约稿是在陕西日报美编叶坚那里约的。当时他组织了一个栏目叫“风卷红旗过大关”,集中刊发延安时期以来的木刻作品,其中编辑了石鲁一幅作品,在他看来,没有石鲁是一种缺憾,但在当时石鲁还未“解放”最后还是被撤掉了,“我至今引以为憾。”张之光说。再以后烟消云散,他先后编发过石鲁、王子武等名家的作品。随着《延安画刊》编发美术作品越来越多,有时为了版面补白,作为编辑的他就自己创作,如画一些古代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的画像等。

教授画家 教学创作成果丰硕

1980年,《延安画刊》停办,张之光被分到国画系任教。停办之前组织大家到三峡等地山水写生,回校后办了个汇报展,大家都认为他的山水画不错。杨建兮主编当时已调任系副主任,让他到山水教研室。当时山水教研室有六七个人,花鸟教研室只有一人,他就要求到花鸟教研室去,得到允许。就这样,他一个人关门进行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足不出户半年时间,随后就开始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画画,为学生改画。结果他的课还上得很成功,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办了个作品展览,在美院影响很大。

教学之余,张之光一直坚持创作,取得了显著成果。1989年,他创作的国画《春雷》,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2000年又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随后,他的国画《有鹤来仪》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国画《雪压冬梅》入展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他七十华诞时,由他的学生编选,出版了《张之光画集》,包括《花鸟卷》《人物卷》《山水卷》,共三卷,重达十几公斤。他却淡淡地说:“一生就弄了这么点东西。”

创新管理 培养和发现人才

1995年,张之光开始担任西安美院国画系主任,连任两届,整整十年。他对教师提出了“教好学,画好画,不出事”的基本要求,被大家称为国画系的“系训”。他给系上立了个规矩,一年办一个展览,一个人最少展出两幅画,促进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展览,现在已成为西安美术学院的一项例展。他让教师们集体讨论,立个公约,就是教师守则,大家共同遵守,这在艺术院校也是首例。

张之光带过10个研究生,现在有8人在高校任教,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学员是职业画家,有一人在美院兼课。而在美院国画系,现任的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是他当时引进的人才。张之光说:“我这个年龄在美院教师中是个断层,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是职责使然。”

“爱看戏,不爱登台”

张之光说,他爱贤者,喜欢农村。对故乡,他有着童年的温馨记忆。在咸阳美术界,他曾和老画家窦仲化先生有多年交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国画院成立时,他们就在一起呆过。他还几次参加过咸阳书协副主席董扬先生的画展。他对咸阳画家走出潼关,走向全国充满期待。

张之光说,他这个人“爱看戏,不爱登台”。许多热热闹闹的活动他都不愿参加,但一般学生组织的画展他一定要去。“年轻人需要鼓励支持,这是我年轻时的切身体会。”在记者看来,这也是他对年轻学子永远放不下的一颗拳拳之心。

如今,年逾古稀的张之光选择居住在城外的一所幽静的园林中,真的是“归园田居”,这正符合他坦然平静的心境。(B)(12)

小资料

张之光,1944年生,陕西泾阳县人。1959年至1976年在西飞公司当工人。1972年至1973年在西安美院进修。1976年至1980年在《延安画刊》任编辑。1980年至今在西安美院国画系任教,曾任该系花鸟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现为国画系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春雷》获第七后全国美展铜奖,并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百年国画大展》。出版有《张之光画集》、《张之光小品集》、《中国逸品十家》、《长安十家》。

新闻推荐

女财务侵占公司50余万元挥霍殆尽

本报讯(记者沈广睿)23岁的吕某干上财务仅8个月,就发现了公司财务管理上有空子可钻。在短短2年间,用各种手段侵占公司资金52万余元,用于个人玩乐挥霍,被老板发现后报案。7月15日,记者从秦都公安分局渭阳...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墨彩铺锦 从工人到大学教授——访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 原国画系主任张之光教授)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