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国学院一楼大厅季羡林雕像
季羡林纪念馆展厅一角
吕明和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起,展示书法题名“季羡林国学院”。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任莹 文/图
季羡林是一位世界知名、国人共仰的国宝级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然而又有谁知道,季老生前万余件遗物最终落脚于咸阳,被位于咸阳的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季羡林国学院收藏、展示。咸阳,成为一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的精神栖居地。
5月8日,记者慕名采访了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季羡林国学院,参观了季羡林纪念馆,深切感受到这位文化巨人的人格光芒和精神风范。
来到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校园,步入季羡林国学院大楼一楼大厅,正前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季羡林半身汉白玉雕像,周围簇拥着鲜花翠柏,背景和两侧是古色古香的木简式的书法名帖屏风,显得庄严、厚重而有国学文化内涵。
季羡林国学院集国学大师文物保存、保护,整理、展示,研究、出版,传承、弘扬于一体。其中季羡林纪念馆占据了国学院大楼的整个二楼,共有五个展厅。第一、二展厅是“生平展”,展出了季老“生于乱世”,“长于艰辛、求学之路”,“悟于国难、远寻真理”,“归于故土、报效祖国”,“安于清贫、经历时艰”,“耀于学坛、登上高峰”,“忠于人民,广受敬重”,“奋于耄耋,壮心不已”等近百年人生历程的图片,还有各种遗物,有在北大东语系的课时表、教员名册;有各种通知,出席证、代表证等证件;有卡片,日记;有工资表、借款单据,有生活用品,公文包,鞋帽等。这些,都形象地再现了季老简朴、严谨、乐观、追求真理,艰辛奋斗、永不止步的光辉的一生。
第三展厅是“学术成果展”。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这一展厅,展出了季老在学术领域的聘书、获奖证书、纪念品,一生的主要论著摆满了三个大玻璃展柜。展出的中外文手稿弥足珍贵,有论文稿、序文稿、散文随笔稿、校对稿、吐火罗文稿,还有非常年代的批判稿。这些手稿,皆是钢笔书写的蝇头小字,一丝不苟,足见季老治学的严谨认真。
第四展厅是季老书房的复原再现,房间大小及陈设布局一如原样。还原的书房由一面玻璃墙全封闭,记者只能透过玻璃观看。整个书房周围几乎摆满了书柜,季老的书桌摆放在正中位置,木质,较小,形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机关单位的办公桌。想象季老生前就是在这张极其普通的书桌上完成他的一部部著作的,记者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书桌的前方是一方茶几,相对摆放着两张单人沙发,可见书房和会客厅是合二为一的。书桌左后方是一个简易的横杆衣架,上边还挂着基佬的数件衣服,一张沙发后背上还搭着一件外衣,仿佛季老才刚刚进门。靠玻璃墙一面的木案上摆的是季老耄耋之年出版的新著,其中24卷本的《季羡林文集》格外引人瞩目。这一切,让人身临其境,如瞻泰斗之容,如沐大师之风。
第五展室主题是“纪念缅怀”。主要展出了季老生前与各界、特别是学界数位名家交往的信札、贺卡、请柬,唁函等。季老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修习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吴宓先生是咸阳市泾阳县人。这一展厅特开辟了“与他的老师吴宓”一栏,以图片和史料介绍了这段师生缘,其中季老保存的当年有吴宓先生课程的课时表弥足珍贵。同时,还展出了生前历届中央领导看望季老的珍贵照片,以及逝世后中央领导和各界吊唁、悼念季老的珍贵照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季老的精神风范将与世永存。
据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李立先生介绍,季羡林国学院的成立和季羡林纪念馆的设立,得力于镐京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董事长吕明先生的不懈努力。吕明先生十分敬仰季老的学养风范,曾12年追随季老,经常向季老汇报自己的办学现状和想法,力求将季老的国学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办学实践中去,得到了季老的认可和赞赏。季老认为陕西是国学的发祥地之一,而他敬仰的老师吴宓又是陕西咸阳人,他对吕明就愈加信赖,所以当吕明拜他为师时,季老欣然接受吕明为他的弟子,并经公证、授权委托吕明先生保管他的手稿、遗物等。2009年7月11日,季老逝世。吕明便根据季老的遗愿和托付,在季老儿子季承先生的支持下,在自己创办的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成立季羡林国学院,设立季羡林纪念馆。
李立院长说,作为学界泰斗和国学大师的季羡林的遗物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目前,季羡林国学院已基本完成了这些文物的整理、展示和保存、保护,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出版和传承、弘扬力度,要将季羡林的国学思想贯穿于学术研究和大学教育,使季老开放的大国学精神世代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B)(12)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为了确保各镇保洁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制定了《村镇建设环境管理站及环卫监察中队职责》等六项管理制度,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全县目前配备农村保洁人员700余人,覆盖全县50%以上的村...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