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长流的泾惠渠。
雄伟的郑国渠首遗址。
三渠镇兴华村的群众利用泾惠渠水为小麦冬灌。
全部用人工开凿的明代广恵渠遗址。
本报记者 何建虎 摄影报道
茫茫的关中平原,一条人工开凿的灌溉渠横跨了2250年的历史,它的清澈渠水从西向东奔流不止,依然滋润着这片土地。它就是有着“天下第一渠”美誉的郑国渠。
从泾阳县城出发,乘车向西北约25公里,便是郑国渠首遗址。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从这里开始挖渠引水,西接泾水东注洛水,发展水利以提高秦国粮食产量,约10年后竣工,灌溉面积一时号称4万顷。
在郑国渠首博物馆馆长宗兆安的引领下,我们沿着当年的遗址步行,一路经过了明代广恵渠、元代王御史渠、宋代丰利渠等历代在这里修建的水利设施。宗兆安介绍,我国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在这里修建的泾惠渠1932年灌地50万亩,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水利工程,1989年后泾惠渠实施了更新改造,沿途配套机井上万眼,抽水站20多处,至今仍然对泾阳王桥、白王、口镇
等5个镇的10余万群众提供人畜饮水和125万亩良田的灌溉。
筛珠洞是郑国渠的一个重要遗迹,大量的地下水通过这里向外喷涌,每天24小时泉水不断,水质含有8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优质的水源从这里出发,通过泾惠渠以及现代水利设施的输送,流向周边的千家万户,流进普通百姓的心田。
目前,泾阳县依托泾河大峡谷、张家山自然景区、郑国渠首遗址等大力开发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郑国渠,这座关中最早的水利工程的明天依然美好,让人期待。C⑥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姜峰“卫华市长在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村成为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这为全市农村发展规划了蓝图,让我深受鼓舞,充满期待。”市政协委员姜峰说。姜峰说...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