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诗人雷抒雁于2月14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他的去世,在诗坛文苑引起了巨大反响。连日来,人们都以多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深切悼念。雷抒雁先生是咸阳市泾阳县人,生前他和咸阳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多次回咸阳举办文学活动。这期古渡副刊,我们编辑了关于雷抒雁的一组文章和抒雁先生的诗文,以示对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我们欢迎抒雁先生曾经的同学和朋友都能拿起笔来写出各自的心声,对这位人民诗人表示深切怀念。
2月16日一上班,我就在报纸上看到了陕西咸阳籍著名诗人雷抒雁于两日前——2月14日凌晨去世的消息。这张报纸用了一整版的篇幅介绍雷抒雁的生平事迹,还登载了他的诗歌选段。同一张报上还登有抒雁先生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双肘撑在桌面上,左手心压着右手背,手背支着下颚,呈低头沉思状。那忧思的眼神,似乎是在诗国遨游。那额头上的四五道横纹清晰可见,每道皱纹似乎都蕴含着深沉的思索。
回到家里,我急匆匆打开书柜,在书柜的左上方找到了抒雁先生赠我的那本诗集《时间在惊醒》。在诗集的扉页上,我看到了抒雁先生自然流畅的硬笔签名:“陈德宝同志存正,抒雁,95年11月22日”。这赠书和签名,使我清晰地记起了那天采访雷抒雁的情景。
那一年,《咸阳报》在当时的副刊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了“京都咸阳人”栏目,并派出了一批记者专门赴京采访在京工作并卓有作为的咸阳乡党。我记得采访过的人有前外交部副部长符浩、著名演员张雁、著名诗人雷抒雁、著名作家白描和书法家谢德萍、画家李书安等人。采访白描、雷抒雁和张雁是我主动要求的。白、雷都是泾阳人。白描在《延河》工作时我就知道他,也读过他描写北京知青在陕北生活情景的《苍凉青春》等书,但却一直没有见过面。到了北京,自然想见一见。张雁是老一代著名演员,祖籍兴平,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但他主演的电影《月亮湾的笑声》却无人不知。剧中人冒富大叔的形象被张雁演绎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雷抒雁的长诗《小草在歌唱》在中国诗坛掀起风暴时,我还是个热血青年。在报纸上看,在收音机中听还嫌不够,后来出单行本时又买了一本。当时写张志新这个特殊烈士的诗文很多,但在全国范围引起巨大轰动并经久不衰者却唯有雷抒雁的诗作。我虽不甚懂诗,但却崇敬诗人,更崇敬诗人笔下的歌颂对象——一个宁愿为真理而殉葬的美丽女人——一个高洁如青松白雪一般的高尚魂灵!
那一天,我和一同赴京采访的同事高彦民,一大早就乘车赶往雷抒雁的家。雷抒雁当时担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他家住在工人出版社的一栋高层上。据说他的夫人马利当时在工人出版社工作,是单位分的住房。赶到抒雁先生家里时,他正如约在等着我们。先生的家朴素整洁,几个大书柜装满了各种书籍,使家的温馨中透出了几多诗情和文气。人到中年的雷抒雁儒雅平和,谈吐亲切舒缓。从气质仪表来说,他不像个激情满怀的诗人,倒像个宁静娴雅的学者。但透过他镜片之后那双明亮深沉的目光,我以职业的敏感隐隐地感到,在他平静娴雅的背后,却有着一颗奔放不羁的诗心在燃烧。我们坐在他家的客厅里,听他娓娓叙谈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文学创作,他写作《小草在歌唱》的前前后后。后来,我的关于雷抒雁的专访题目就叫做——《雷抒雁:一颗燃烧的诗心》。
在采访雷抒雁之后的十多年间,我还见过抒雁先生几面。但都是匆匆相见,不曾有过采访时的深谈。有一年,他带领鲁迅文学院的学员赴陕西采风,在彩虹宾馆与咸阳作家座谈。当时我们早到者都在一楼大厅休息闲聊,雷抒雁进来了,他热情地上前与大家一一握手。许多不认识雷抒雁的人要么自己主动介绍,要么别人代为介绍。与我握手时,抒雁先生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但又觉得似曾相识,便笑着探问道:“咋这么面熟?”我说:“我是《咸阳报》的,去您家采访过您。”抒雁先生笑了,笑得很灿烂,连说:“你好,你好,对不起,对不起!”说完我们都一起哈哈大笑了。那年夏天,他带领多位著名演员和朗诵家到咸阳举办“雷抒雁诗歌全国巡回朗诵会”。当时他已罹患重病且做了手术,但他的精神状态仍然很好,没有疲惫,没有颓唐,有的仍是一个诗人燃烧的激情。
如今,诗人雷抒雁走了,也带走了他未曾写完的诗文。但我坚信,他那颗激情澎湃的诗心不死,永远都在熊熊燃烧!(B)(11)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浩然记者王李莹)近日,泾阳县人民法院经审判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陕西省泾阳县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判庭前会议制度》。该制度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以提高刑事案件审判效率、促进刑事案件审判效果...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