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一个新旧交换、却又机遇重重同时也充满着纠结的时代,他是活跃在南宋末年至元初的文人,有着“元人冠冕”之雅誉。他就是大画家、大书家、大官员———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他是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出身还算是贵族。不过到了赵孟頫祖父这一支,远离了宗亲,小贵族变成了庶民,仅有薄田几百亩、大宅三五间。说实在话,赵孟頫不过是南宋皇室赵氏家族的旁支。当然,在湖州一带,赵家还算名门大族,父亲赵与訔当过官,官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官员。
祖辈的官运并没给赵孟頫带去什么荣光,却因为知识分子家庭,而让赵孟頫从小得到“四书五经”的教育,让他获得“科举”的途径来为自己谋得一条出路。至少祖上曾有当官的历史,“恩泽”了后世子弟,尽管只能获得某某基层的小职务。
不管怎么样,赵孟頫从小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刻苦研习《千字文》,虽临摹几百几千本不可知,完毕即弃之,仍在书法一途,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三十而立之年,赵孟頫得到了宋代出版、被后世推崇甚高的《淳化秘阁法帖》,他拼足了命临池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将“二王”法书视为法旨。我们在赵孟頫的书法手卷或者画幅题字中,看到“赵氏”的独家字体:圆润巧媚、秀雅多姿。这或许是赵孟頫专意“二王”法帖后流变的结果,也跟他走儒家风范不以武挟天下的路线有关。
可以看出来,赵孟頫的天赋极高,其“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这是一个圆润以文气兼济天下的赵孟頫,而非持刀拎枪打江山的赵孟頫。
值得认可之处,是赵孟頫对“二王”书法的内化创造,得“二王”笔意而更富赵氏性情。他自己就这么说的:“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基本功或者不变,但书体面貌可要想办法求变的。
书法的审美观念和用笔技巧,很容易影响到绘画。唐代就有理论家提出了“书画同源”,赵孟頫肯定并加强了这一理论的实践操作。他强调了中国画以“写”代“描”,把书法的用笔用在绘画上。今天我们再看赵孟頫的艺术成就,说实话,有许多前贤大师的痕迹。他的山水画作品里含有大量中锋勾勒的线条,墨线明显有分散虚化的节奏,不再像五代范宽李成那种轮廓清晰的边线,近处的平坡水汀以长线拖过,形成悦目的缓冲带。这种绘画的方式,据说是古代文人画的经典范例,实际来自于五代大画家董源的作品的图式。
赵孟頫师从南宋著名画家钱选,人物和花鸟皆源于钱选的刻画精微、设色精丽一脉,擅长重彩和淡彩兼施,主导墨色晕染,力求淡雅不夺眼球。在他的人物画中,个别人物的衣服用朱色染出重彩,而面部与手皆以赭色杂入朱色而傅以淡彩,其余大量人物衣服则以赭色杂入墨色傅浅彩,甚至傅白。这很符合宋代以来士人阶层的穿着风格,有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情怀虽高,赵孟頫所处的时代却是乱世,以至于他二十多岁就归隐吴兴老家,不肯出仕,写下“青青蕙兰花,含英在中林。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的诗句,便可见他隐世的心路轨迹,这也是古代文人难以割舍的情愫。
从赵孟頫的山水、人物、鞍马画中,不难看出他师法前贤的种种典范和套路,正是他“托古改制”的艺术主张倡导的结果,强调师法古人,作为画坛领袖,他又必须求变,不能一味摹古、仿古。所以他追求“不求形似”,进而强化“以形写神”,并把艺术主张融入艺术实践中。不过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所谓的“不求形似”,没有南宋梁楷那种大泼墨那种高度提炼,也不像后辈元四家那种“逸笔草草”。他的画(主要指山水画),更多集中了宋代画院培养出来的雅致文人的贵族气息,用墨染和线的平皴替代了唐代的凹凸晕染法,用疏松的线勾勒山体,树木树叶的描画变精简,画中再题一些字。这些特质在代表作《鹊华秋色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有着隐逸情怀并走上高官路线的士人典范代表,赵孟頫的书风和画风自然影响到了后世许多有着相似人生经历的书画家,譬如“元四家”、譬如董其昌,他们其实是“身”同“感”受。
美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中阐释说:“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中国画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画风上引发了一种革命。”
这种革命,其实是针对魏晋南北朝发端、宋代茁壮的文人画思想而言,赵孟頫将“文人画”立案正规化了,更身体力行,引发了一场画坛革命。
新闻推荐
追踪 淳化贫困户西红柿滞销 急盼客商 滞销西红柿大部分已卖出 预计10日内售完
已经装上车的西红柿华商报讯(记者史嘉婷)“《华商报》报道后,我们村里的西红柿销售有了好转,每天都有客商来采购。”日前,淳化县胡家庙镇村书记杨备战通过微信说,“我们镇政府对这个事也很重视,不再滞销...
淳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淳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