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淳化新闻 > 正文

探寻杜绝考试作弊的“弥封”法 源于武则天时期

来源:玉林晚报 2017-06-11 11:56   https://www.yybnet.net/
现在的高考试卷上都有一条密封线,考生的信息填写在密封线之上,交卷后,由监考人员进行密封。其实此法起源于武则天,在北宋形成制度。

唐代的科举试卷刚开始不仅不实行密封,反而在阅卷时,还要参考由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以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行卷”是指考生们把平时写得最得意的诗赋文章写成卷轴,请求朝廷权贵或者社会名流向主考官推荐。白居易当年“高考”就得益于“行卷”,当主考官看到他平时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大加赞赏。“行卷”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病,但是也为作弊开了方便之门。

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因此下令使用“弥封”法,即用纸糊上考生姓名,暗考以定等第。此法遏制了作弊行为,但是并没有形成制度坚持下来。

北宋初年,沿袭了唐代的科举风气,达官贵人可向主考官推荐人才。考生被录取后,还要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而自称“门生”。为了防止权贵干扰科举考试、师生结党,赵匡胤规定不准拜师门。

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太宗淳化年间,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乡贯,决定所录取的试卷后,才拆开弥封,避免了考官阅卷时徇私舞弊。

实行弥封制不久,朝廷又发现一些考生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体。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朝廷专设誊录院,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

因为试卷弥封和誊抄制度,还产生了一次误会,致使苏轼与状元擦肩而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到东京汴梁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获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本来想评其为第一,但又一想,世上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巩莫属,选自己的学生当第一,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于是忍痛割爱,将此文评为第二。没想到此文正是苏轼所作。

根据《宋会要》记载,为防止利用亲戚关系舞弊,宋真宗曾下诏“别头试”,即让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换一个考区参加考试以避嫌。考官在此期间,住在贡院,等考试结束后再回家,以杜绝托关系、递条子、走后门。

(据光明网)

新闻推荐

法官伸援手 齐帮耄耋老人

本报讯(记者吴红)5月25日上午刚一上班,一位老人便走进淳化法院。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法警立即上前将其搀扶进立案大厅询问情况。老人马某今年八十岁高龄,已进入耄耋之年,本应在家人子女的照顾下安度晚...

淳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淳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探寻杜绝考试作弊的“弥封”法 源于武则天时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