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中平原到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沉睡了两千多年、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古老遗迹,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抵御匈奴主侵扰,令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修凿的又一个巨大的防御工事——秦直道。
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直道”修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南起云阳即今陕西淳化县凉武帝村,途经陕、甘、内蒙古两省一区,穿越15个县,北达九原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全长大约相当于现在700余公里。大体南北相直,史称“直道”。
秦始皇除了令大将蒙恬监修这一浩大的军事工程外,并命长子扶苏为监军,协助蒙恬处理军务。经过两年半的突击修筑,“直道”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可以基本行车。可遗憾的是,秦始皇到死并未看到已基本可行车的直道。活着没有看到修竣好的直道的秦始皇,到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装载他遗体的“辒辌车”却是由九原郡沿“直道”运回咸阳的。这也算圆了这位中国首位皇帝要建世界最快大通道的夙愿。秦始皇死后(公元前210年),赵高、李斯假传诏书,先后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如今,陕北绥德大理河两岸的扶苏墓与蒙恬墓遥遥相望,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功罪与冤愤。
这样高速度高质量的工程的确在世界交通史上罕见。这比世人皆知的宽仅仅几米、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的古罗马大道,早了200年,宽度是古罗马大道的十倍或十几倍,长度是它的近3倍,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廷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信给他说:“秦为直道于天下……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直道之丽至于此。”从这些文字中,人们不难想象“秦直道”独特的夯土技术和惊人成就。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经有些接近我们今天的封闭式高速公路了。
“直道”的修筑,为后人拜谒华夏始祖黄帝陵和黄帝陵始得传名于世,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相传司马迁为撰写《黄帝本纪》专门实地考察了黄帝陵。一天,司马迁不带随从,只身乘马从长安沿“直道”北上,来到翟道城(今黄陵)桥山一带。他没有暴露身份,四处拜访老人,查看史料,考察各种遗迹。他看来往游人,尤其是士大夫们骑马坐轿直到陵前,谒陵参拜,缺乏礼教,非常愤慨,就信手捡起一块西瓜皮在路旁石头上写下“黄陵重地,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翟道县令知道此事后,即请当地有名石匠将太史公手迹镌刻成碑,立于此地。从此,黄帝陵始得扬名于天下。
虽然秦王朝仅存15年,“直道”在秦代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在汉朝,却显示出它的威力。
历史上有名的“文姬归汉”,就是蔡文姬离开南匈奴,沿秦直道回到中原。人们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的亲善和团结做出贡献的“昭君出塞”,也是沿“直道”出塞的。当“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受阻时,中外使节、商贾也曾绕行“直道”往返于西域和长安之间。由于直道把关中地区与蒙古高原地带连接起来,使中原王朝的政令得以快速传递到阴山脚下,中原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在河套之外得以迅速传播。宋以后“直道”逐渐冷清下来,但从“直道”沿途发现的古钱币、瓦当和石窟等大量文物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道却被商贾、行旅和民间所利用。
2000多年前,古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在一多半山梁,一少半沙丘草原上,用了近两年半时间,修筑了宽约50米左右、长达700多公里的车马大道。其工程如此之艰巨,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宏伟,选线如此之奇特,实乃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丹通讯员蒲大伟王琛)春节临近,就在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的时候,在淳化农村,许多农民把赚到的钱花在了购买科技资料、购种子肥料上,为保证来年的增收准备“年货”。2月3日,在淳化县十里塬镇...
淳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淳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