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宁 本报记者 杨波海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在淳化县固贤镇北沿渠村俱大汆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她四十年如一日,孝敬老人无怨无悔,以一个平凡农家媳妇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和“爱”的传统美德。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人们纷纷称其为“好媳妇”。
1954年7月,俱大汆出生在固贤镇姚店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从小就养成了诚实懂事、尊老爱幼的好习惯,由于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经常参加当地组织的群众文艺活动。1973年,她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在铁路上当工人的丈夫仇玉锋,自结婚踏进仇家家门以后,俱大汆除过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外,又主动承担家务,每天天未亮就起床,给公公婆婆烧炕、扫地,坚持做饭先进灶房,晚上收拾家务到深夜,家里绞水、出圈等重活累活她抢着干。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公公婆婆逢人便夸:自己家娶了个好媳妇。面对家人的称赞,她总是乐呵呵地说:“丈夫不在家,我理应多干点,好让他在外边安心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年过五旬的公公因突发脑血栓病而半身不遂,不仅花费了大笔的医疗费,而且从此由一个正常人变成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残疾人。公公是个争强好胜且急性子的人,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常常对婆婆耍性子、发脾气,俱大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既怕婆婆不理解、生闷气,又怕公公想不开、寻短见。一方面细心做婆婆的思想工作,首先使婆婆消除思想顾虑,理解公公,一方面又耐心劝导公公,对他说:瘫子也要过日子,何况你脑子还清楚,只要坚持锻炼,我会服侍你。俱大汆说到做到,对公公婆婆照顾得更周到更细致了。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公公慢慢摆脱了阴影,重新建立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俱大汆从此承担了家庭的主要体力劳动,而且随着公公病情的加重,所有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夏天,她总是给老人擦洗;冬天,为不让老人吃凉饭,她用一个小盆倒半盆热水,将饭菜放在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老人;老人衣服脏了,她及时给清洗干净;老人一个姿势睡久了,她主动帮助老人翻身,生怕身体被压烂。就这样,她用孝心侍奉老人,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从没叫一声苦,从没说一声累,一直到1987年公公去世。
1987年10月,俱大汆一家人省吃俭用盖了几间新房,她无论如何都要让婆婆住在带客厅的主房。老人冬天怕冷,她动员丈夫,早早给婆婆房子搭起取暖火炉子,却说自己房子有热炕就行。原来婆婆房子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她坚持要给婆婆换彩电,婆婆不同意,她便把彩电放在婆婆房子,把黑白电视换在自己的住处。自嫁到婆婆家,她多年放弃了自己的文艺爱好,每次回娘家,都是把父母看一下就赶回家侍奉老人。有时,村上乡上搞文艺活动,她实在推托不掉,不论排练多忙、回家多晚,她也不忘到婆婆跟前问寒问暖,侍候老人安然入睡后,才回到自己房间。这些年儿女相继长大,四世同堂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丈夫有时情绪不好冲撞了老娘,她总是劝丈夫:“家有一老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心里暗暗佩服妻子的大度。
如今花甲之年的俱大汆虽说身体也大不如前,但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有滋有味,尽管85岁了,仍然身体硬朗,容光焕发,逢人就说:“大汆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俱大汆,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四十年用爱心托举起一家人的孝老敬老幸福梦。(B)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蒲大伟)今年以来,淳化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该县充分发挥资源、生态、政策优势,通过项目捆绑、资金扶持,着力发展“2红2白”优势产业(苹果、红提...
淳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淳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