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沅聪
梁增基是咸阳市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87岁高龄依旧坚守在小麦品种改良的科研一线。半个世纪里,他突破和创新“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多个小麦良种,在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是守护粮食安全生产的“育种专家”。
梁增基是广东茂名人,1961年,27岁的他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长武县农技站。而当时,渭北旱塬的小麦品种单一、产量小且常年被冻害和锈病侵袭,亩产不足50公斤。梁增基暗下决心,要培育出新品种让农民们吃饱饭,而这“根”一扎就是60年。
“北京的品种比较抗冻,关中的品种抗锈,所以当时我就想着怎么把这两个品种合起来,1964年开始我自己搞杂交。”梁增基说,一个县级农技站要搞省部级科研单位干的育种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育种材料,他就写信向其他科研单位要,没有试验田就问农场借,没劳力就自己干。1971年,他终于培育出抗锈病、抗冻、抗旱的小麦品种“7125”和“702”,长武县小麦亩产首次超过100公斤。
随后,梁增基培育出一系列优质品种小麦。1984年旱塬第一个矮秆高产抗旱品种“长武131”选育成功,亩产400公斤,推广种植面积3800多万亩。2014年,80岁的梁增基培育的抗旱丰产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在渭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开创旱塬小麦生产的新天地。
梁增基虽然功成名就,但始终淡泊名利,过着俭朴生活。他住着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骑着半新的自行车上下班。他低调务实,从不主动申报奖项,并将近年来市、县奖励的1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文化、教育系统及育种基地所在的十里铺村。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不慕钱财,把“利润”全部奉献给渭北大地。由于忙于小麦育种,50多年梁增基仅回过老家5次。他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感情都倾注在了渭北旱原,倾注在了这片黄土地上,倾注在了小麦育种上。 (B)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常丽)日前,长武县首个交通安全主题公园开园迎客。长武交通安全主题公园坐落于工业重镇亭口镇的亭北公园,走进公...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