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石
7月2日,缝纫机的嗒嗒声,打破了彭公镇朱家沟村的宁静,村内一处二层小楼内灯光明亮,30名工人正在一丝不苟地操作电动缝纫机完成第一笔订单——制作喜糖包。外墙上,悬挂着员工管理制度、生产组织职责、质检员职责等标识牌,这座设施略显简陋的“扶贫工厂”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日,长武县彭公镇首家扶贫社区工厂开工,企业下派订单,工厂承接制作,农户上班、务农两不误,贫困家庭有了新“财源”。
相较于女工们娴熟的技艺,工厂目前唯一的男工,41岁的宇文周义显得有些笨拙。“以前从未做过针线活,‘张飞绣花\’这玩意还真不好学。”说到此处,宇文周义这位西北汉子脸红了。他说,今年家里的4亩果园遭遇霜冻基本没了收成,听说这里开办了工厂,就想上班挣些钱,补贴家用,但没想到从事的却是“女红”,于是打了退堂鼓。扶贫干部知道后就来家里做其思想工作,他一想只要有活干,干啥都一样,能挣钱就好。
“工具趁手,效率就高,多劳多得,干着有劲。”朱家沟村村民崔月红介绍,操作旧式缝纫机,手脚并用还不出活,如今这新机器采用全电动控制,缝制服饰甚至可以做到只用脚不用手,又轻又快,效率还高。记者看到崔月红一边用脚踩着踏板,一边用手穿着袋口线,几分钟十余个喜糖包就缝制完毕,技艺很娴熟。
“工厂建在家门口,早上9时至11时,下午3时至6时上班挣钱,余下的时间还能务农,照顾家。”崔月红说,家里四口人,丈夫在西安一家泡馍店上班,一月就3000多元收入,以前靠着家里的6亩果园收成,养育两个正上学的孩子,日子勉强过得去,可是今年遭遇霜冻后,家里经济困难,如今进厂当工人又有了新“财源”,真好。
长武县彭公镇党委书记崔峰说,扶贫社区工厂采用订单+贫困户模式,由县上富熙服饰公司下派订单,扶贫社区工厂接收,贫困家庭的妇女进行制作,产品由公司收购,工人收入采取基本工资+提成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贫困家庭也多了一份收入。(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浩学王小龙)长武县亭口镇中心卫生院是集医疗、计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一级甲等卫生院,承担着辖区11个行政村...
长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