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住集贤东村的田大叔起了个大早,他拿起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然后习惯性地把门前垃圾桶清理一遍,分类整理好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自成为“垃圾分类试点村”以来,垃圾分类已成为集贤东村村民的生活好习惯。
“政府给我们免费发放了一个小垃圾桶,堆放日常垃圾足够用了。要是垃圾多,我们就拿到村里的大垃圾箱。”来到离家不远的村文化广场,大叔指着旁边的垃圾分类箱对记者说道:“红色的是不可回收垃圾箱,家里的废旧电池等就放在这里;绿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箱,专门盛放废纸、饮料瓶、废铜烂铁等废弃物;黄色的是其他垃圾箱,主要倒一些厨房垃圾。”
今年以来,高新区集贤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村镇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开展强制分类的实施单位须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餐厨或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基本类别,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完善优化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做到分收分运。
集贤东村的垃圾分类,不仅体现在村民倾倒垃圾上,保洁员清扫清运时,也严格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分类标准来处理。在村里担任保洁员3年时间的李彩萍现在已经成了垃圾分类的行家。“每天早晚清扫村庄,一天清运两次垃圾,可回收的我就直接送到回收站,不可回收的送到村里的垃圾箱,统一处理。”李彩萍说,刚开始,村民们不习惯分类,时常出现垃圾混扔。“都知道垃圾分类是件好事,会让环境变得更好,现在,大家从心底里支持垃圾分类,习惯慢慢也养成了,基乎没人再扔错!”
“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在集贤东村,这样的垃圾分类知识,村民们烂熟于心。“垃圾分类重在养成,贵在坚持。实施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村支书王行省说,乡村老年人居多,垃圾分类标准设置得相对简单,这样更容易引导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记者张志杰通讯员邵志鹏司小峰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