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周至新闻 > 正文

铿锵鼓乐传递大唐古韵 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陕西农村报 2019-03-11 20:59   https://www.yybnet.net/

?2月28日,记者在周至县集贤镇采访。

?2月28日,即将赴日表演的20多位艺人加紧排练。

?田中禾指导鼓乐社成员。

本报记者 崔福红 文/图

“这次你们去日本演出,要表演好,要体现出精气神。等你们凯旋,我再给你们接风洗尘。”2月28日,记者赴周至县集贤镇西村传习所采访时,西安鼓乐国家级传承人田中禾正给鼓乐社演员打气加油。该社演员将前往日本大阪,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举行的文化演出活动。

随后,记者采访了南集贤西村乐社前任社长田中禾和南集贤东村乐社社长顾景昭。

1隋唐宴乐 世代相传

集贤村也称南集贤,据周至县志记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南集贤分为东瀛和西社两个部分。东瀛为皇家行宫御苑,西社为百姓聚集社区。终南山风景秀丽,沿途山水曲折蜿蜒,所以宫廷贵族经常在此游玩、狩猎、度假,宫廷的各种礼仪、行为以及宴乐等,在村民中已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和杨贵妃慌张西逃至马嵬驿,宫廷庞大的皇家乐队为躲避战乱,也逃至集贤,避难3年有余。乐师们为了回报当地百姓的收留奉养之恩,将宫廷音乐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百姓,鼓乐从此在这里世代相传,民众把皇家宫廷音乐的曲谱演奏形式传承至今。

“我们这里的乐社从诞生起就是‘泥腿子’乐社,1200多年来所有的传承者都是农民。他们农忙拿锄头,农闲拿乐器,一代代地把鼓乐保存传承了下来。”田中禾老人讲述,“我4岁就对鼓乐有记忆。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父亲把我抱进了乐社,让社长张有明给取个名字。从那时候起,我就对鼓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的时候,有一次乐社在彩排,淘气的我拿起了案上的鼓槌,敲响了案子上的鼓。侧耳听完我的鼓声,张有明把我揽到怀里,慈祥地说,娃呀,等你长大了我给你好好教。15岁那年,我正式拜他为师,从此,鼓乐与我终生相伴。遇到师傅,是我今生的幸运。”

根据史料记载,集贤鼓乐的起源实属隋唐皇家宫廷宴乐,集贤鼓乐也是西安鼓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村里的老人讲,最早的时候,渭水的南面有个朝阳宫,东边建有射熊馆。后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建有五柞宫,前面有一个大柞树,所以取名五柞宫。大唐初期,建造了圣寿宫,就在集贤镇。五柞宫在东北角,圣寿宫在西北角,东西对称。

过去在南集贤中间有条小河,以河为界,有两家鼓乐社,一个叫南集贤东村乐社,另一个叫南集贤西村乐社,东村鼓乐称“香会”,西村鼓乐称“水会”。顾景昭老人介绍,这两个乐社传承的鼓乐都是一样的,只是后来为了在鼓乐方面有创新,就把古乐社分成了东西两个乐社。以前,每年乐社还组织“斗乐”比赛,两个乐队分坐两边,轮流吹奏乐曲,有时候能从夜晚“斗”到清晨。

顾景昭说:“两个乐队每年要在小河隔岸‘斗乐’,正月十五的晚上在南十字,正月十六的晚上在北十字。接龙比赛中,不能表演重复的曲目,谁家接不上,谁家就输了。输家在观众的嘘声中退场,回去苦练一年,等待来年再‘斗’。”

2 注重传承 培养新人

“1965年,乐社的所有活动全部停掉。那年,我进山当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到1992年,乐社才又重新开始。由于停止了27年,很多老艺人都去世了。我去探视我的老师时,他在病床上叮嘱我,教给我的东西不能忘,要是忘了乐社就完了。”田中禾回忆道,“1992年,党的好政策来了,开始重视民间文化发展。1998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给了我们5000元让购置鼓和衣服。1999年,我们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

田中禾告诉记者,鼓乐以前是传男不传女,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社也开始招收女社员。但是,由于家庭负担重,很多妇女进城打工,人才流失严重。乐社也一直在努力,注重传承技艺,不断培养新人。这次去日本演出的机会,就是多年来坚持努力的结果。

西村乐社社长田孝梨介绍,目前乐社有30多人,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25岁。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外地的老师和一些鼓乐爱好者来学习。很多家长认为鼓乐对孩子心理辅导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也很支持孩子来学习。从外地来学习的人,乐社老师授课不收费。2013年,乐社花了一年时间整理乐谱,全部请书法家手抄,现在用的乐谱都是当年整理的。目前,第二套乐谱已经整理出来,准备今年出版。

据了解,鼓谱对应二十四节气,共有24套,现在使用的是两套,一套叫六调,一套叫尺调。每个周六,村里愿意学鼓乐的学龄儿童都可以来学习,老师面对面传教,让孩子从小接受鼓乐的熏陶。通过对鼓乐的学习,社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东村乐社的负责人张亚玲说,多年来乐社一直注重传承,培养新人。乐社管理方面,目前是公司化运作,学员们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参加演出,都有适当的补助。

3 振兴鼓乐 不计得失

为了传承鼓乐,每天要坚持学习和苦练,就会耽误一些正常的生活,但是传承者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田孝梨开始学习鼓乐时,媳妇很不支持,说他一个大男人整天“咿咿呀呀”地唱,没有出息。后来,田孝梨把媳妇拉进乐社一起学习,媳妇不仅学会了吹笙,心情也变好了,和邻里关系也处好了。

“我爸是乐社的一员,他经常去国外演出,每次出国都很开心。”村民巩聚凤说,“全家人都支持我爸学习鼓乐。现在,我弟媳妇也在乐社学习。”

今年47岁的寇层层,已经在乐社吹笙15年了。他对记者说:“参加乐社对家里的生产生活都有影响,为了乐社的活动,把家里能放的活都放下了,但是家里人也很支持。我从2004年就开始学,主要是吹笙,最初学的时候特别难,主要是背鼓乐普,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看不懂。但是,学会鼓乐后,对提升自我有很大的帮助,在为人处世方面,我更加有条理性了。”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乐种,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今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将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把西安鼓乐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

手记

集贤鼓乐 在传承中延续

■崔福红

在周至县南集贤镇东村乐社,记者见到了集贤鼓乐代表人顾景昭老人。“鼓乐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旋律乐器两大类,共20多种。打击乐器分大阵鼓、坐堂鼓、月鼓、战鼓、斗鼓等。”顾景昭逐个给我们介绍乐器,还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坐堂鼓。

第一遍演奏完,顾景昭不是很满意,他脱掉羽绒服,又开始了第二遍表演。自第一声鼓声起,顾景昭便爆发能量,完全沉浸其中,那一声声鼓槌的击打之中,仿佛又回到年轻时候,他还是那个远近闻名的“鼓王”。

在乐社的大堂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鼓。这些鼓都年代久远,上面雕刻着精细的花纹。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绝大部分的鼓已经不能使用,只能保护起来,有些甚至需要修补。但是,就算修补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你们看这些图案,这是龙凤图案,画得惟妙惟肖;这是战鼓,战场上战鼓敲起来,能带动气势。”顾景昭拿出几沓发黄的纸张说,“现在很多人打鼓,但是根本不懂鼓谱,这些鼓谱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上面记载着各种鼓的打法和节奏。”

离开集贤镇的路上,随着汽车马达的声音,记者仿佛听见隋唐宫廷里正在演奏着鼓乐。路旁柳树的枝干上长出了几个嫩绿的新芽,预备着上演五彩缤纷的舞会,耳边鼓乐声又响起来了,春天已经来了。

链接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乐种,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多年来致力于西安鼓乐的抢救和保护。2004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将“西安鼓乐”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试点项目”。2006年5月,国务院将“西安鼓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西安鼓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中国成立初,西安地区有乐社四五十家,每到演出季节,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笙管齐奏,鼓乐齐鸣,一派热闹景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乐社逐渐消散减少,目前仍在活动的民间传统鼓乐社有都城隍庙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东仓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等。乐社成员包括农民、教师、退休工人、学生等。这些乐社都有自己严格的师承关系,代代相传。

这六家乐社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4人:赵庚辰(已故)、顾景昭、田中禾、何忠信。省级5人:范炳南、苗冬泰(已故)、许振东、田孝梨、赵晓民。

新闻推荐

西安鼓乐“鼓动”大阪彰显国风秦韵

记者张凯作为陕西省2019年重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3月2日晚,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西安高新区文旅健康...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铿锵鼓乐传递大唐古韵 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系列报道之一)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