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那里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给社员加工粮食的地方,人们俗称磨坊或叫电磨子。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周至县青化公社二庙一队的电磨子在堡子中间的山神庙里。磨子的装置比较简单,由电动机通过皮带轮带动齿轮,再由齿轮带动石磨加工粮食。这种机械的优点是,磨子转速快、效率高,二斗麦子(大约90斤)一个多小时就磨完了,要比过去的牛拉磨效率提高10倍以上,因此这种用电带的磨子很受大家欢迎。电磨子也有缺点,就是用的时间长了,磨口老了要请石匠来锻。由于磨盘重,锻磨时生产队要派三个身强力壮的社员,把上磨盘抬下来,石匠锻完后重新抬上去,这显然是很麻烦的。因它直接关系着全队300多人的吃饭问题,即使再麻烦,生产队对电磨子的事是非常重视的。磨管员也和饲养员一样,全年挣的工分是生产队社员的最高工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子被钢磨子取代。钢磨子构造简单轻巧,两个直径约30厘米的圆柱形钢壳内,固定着两个磨片,通过磨片旋转挤压加工粮食。由于磨片可松可紧,灵活性强,加工速度更快。记得自从使用了钢磨子后,我们队60多户人家的磨面难问题得到了大大缓解,人们不再为加工粮食提前排队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到了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先进的钢滚磨子在农村兴起。不过我们生产队还未安上这种新式机械时,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为顺应形势发展,队上也将电磨子承包给了磨管员余粮叔。如此一来,生产队也终止了磨管员余粮叔的工分,社员加工粮食由无偿变成了有偿,费用直接给磨管员。
后来,生产队干脆将磨子卖给了余粮叔。为了方便,余粮叔在自家院子里盖了两间石棉瓦房,将磨子从山神庙搬到自己的家里,作为一种营生专门从事粮食加工。随着农村形势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种植结构和饮食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吃面少了,而且面粉大多是购买,农村粮食加工量越来越少,余粮叔不得不把磨子卖了。
从那以后,生产队的电磨子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人们眼前消失了。
尽管如此,电磨子依然令我们这些50岁以上的人印象深刻,它和当年生产队的饲养室、保管室一样,是那个时代的印证。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3月18日电45岁的农民王勋昌穿着西装,围着红色围巾,颇为骄傲地走上红毯。眼前是闪光灯,身后是签名板,这位西安农民头一次觉得自己像电视里的明星。“市委书记都来给我们农民颁奖,你说咋能不...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