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民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周至县楼观台旁,有一所楼观新镇小学。师生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天不亮就站在校门口迎接到校的师生,放学时在校门外和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凌晨2点巡查校园,到宿舍给孩子拉拉被角;课间巡查提醒孩子注意活动安全,课堂上静静坐在教室和学生一起专心听课……这个身影属于一位普通的中年人,是人称“孩子王”的现任楼观新镇小学校长王世民,一个带领留守儿童勇于追梦的先锋、执着追梦的追梦人。
■文/图记者任娜实习生闫洁
创办陕西省首个公办寄宿制学校
给近300名留守儿童一个“家”
“我的家在周至秦岭山区,是秦岭大山里长大的娃,30年前,怀着改变自己命运和帮助他人改变命运的理想走出大山,求学师范。毕业后,我毅然回到养育我的秦岭山间,投身乡村教育。学校距离我家40多公里。”王世民告诉记者,1989年,师范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位于秦岭山脉深处、黑河水源地内的陈河乡中心学校任教,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能把语文、英语“一肩挑”的他一到学校就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山里的学校生活虽然清苦,冬季时常大雪封山,但他却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寄托。在那里他一干就是3年。
“学校的孩子们多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孩子,隔代抚养。部分孩子因成长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而变得性格内向,冲动易怒,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一名寄居在学校附近亲戚家的学生在王世民办公室给在外打工的母亲打电话,孩子边哭边说,亲戚忙,衣服没人洗,早饭凑合着吃……一旁的王世民心都碎了,他把孩子搂在怀里说:“别哭了,衣服老师给你洗,在学校吃饭,请家长放心。”从那时起,给这些留守的孩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这些留守儿童坚强、乐观、积极向上,得到他人的尊重,成为了王世民的奋斗目标和梦想。
为省钱他带领教师进“工地”
那一年他全家700元过了个年
“能不能让孩子们住宿在学校里?”王世民目睹了留守儿童回家无人辅导作业、缺少父母关爱等情况后下定决心,要在校园里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快乐的家,让在外打工的家长们放心。一没资金二没师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世民开始“追梦”。那个夏天,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借了11万余元的外债,全部投入到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造之中。
在上级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宿舍、食堂,配备了必要生活设施。王世民告诉记者,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他自筹了一部分钱,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了一部分资金,还有一部分社会捐助。为了省钱,他带领着教师们搬运木料、参与建设。大概用了4个多月时间花了26万余元,为学校里近300名留守儿童创办了陕西省首个公办寄宿制小学。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成长方面有了依靠,也解决了在异乡打拼家长的后顾之忧。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世民感慨万千:“那年过年,全家人只剩下七百多块钱,真的是咬着牙过了年关。”好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自己借钱去给公家办事?王世民却说,把学校办好了,自己心里有更多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教师兼学生的临时“爸爸妈妈”
工作量增大成全天候“勤杂工”
寄宿制学校建好了,王世民和老师们成了孩子们的临时“爸爸、妈妈”。由于很多孩子吃住在校,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等都得由学校管起来,因此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当时有部分教师调走,我也很理解,毕竟这一来工作量增加了很多,能看得见的工作就增加了三倍多,还有更多的工作,是需要老师自发自愿付出的。”王世民说,新入学的寄宿孩子有的只有六七岁,生活根本不能自理,孩子们洗脸洗衣、吃饭睡觉、穿衣戴帽甚至上厕所都得老师操心。
2006年开学的时候,因为此前孩子们从未住过校不习惯,再加上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每天都哭闹,王世民和老师们急得团团转。“这一度让我差点崩溃,几乎产生了要放弃的念头。后来自己劝自己,当初下了那么大决心,那么艰难的过程都走过来了,这点小问题还能把我打倒?”那个深夜,王世民再次自己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像这样的事,王世民心里装得太多。有一年刚入冬,一个二年级的七岁孩子由于不习惯住宿,加上想念母亲了,趁老师不注意从大门底下爬出了校门。王世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带领老师还有部分学生分组冒着风雪到处找,田野、集镇、风雪里呼喊,直至很晚才在一个果园房子发现了孩子,王世民将孩子紧紧搂在怀中,泪水一个劲地流淌,“你要是跑丢了,老师怎么向你们的父母交待啊!”望着浑身颤抖的老师,现场的孩子们一起哭着说,再也不随便乱跑了,再也不让老师着急了。
寄宿学校建成后,王世民带着学校的教师们,除了上课教书外,几乎成了全能勤杂工。他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每天晚上八点巡查宿舍一次,清点人数。凌晨2点,起床又巡查一遍学校,每天如此。为了让学生们早上起来能有热水洗漱,他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到锅炉房烧开水……
孩子们看到了王世民所有的付出。有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眼里的王老师,我们学校的王校长是一位平易近人、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的好校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他默默地奉献着自己,40多岁的人看起来像50多岁,让人看了很心疼。你是校长,但更像爸爸,感恩你陪伴我小学的学习与成长,快要毕业了,心中有很多不舍,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谢谢你可亲可敬的王校长。
这所寄宿制学校运行了一年以后,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王世民紧绷着的心终于有了着落,“把娃们教好了,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优秀的孩子永远走在老师前面
发现课堂让乡村孩子“跑”得更快
“多次在和老师交流教学活动中的心得时,时不时就有家长问我,书上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可在真实的课堂中,究竟谁应该是课堂主体呢?”几经观察和思考,洞察到乡村教育的特点,王世民坚持“优秀的孩子总是走在老师的前面”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们了解、认识家乡的人、事、物,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文化与艺术等,让学生们的成长中带着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
他与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创办了家长教师协会,让家长主动、广泛地参与学校管理,开辟了解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问题的新路子;开展“发现教育”“发现课堂”的尝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让学生在不断发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2013年,因王世民有管理寄宿制学校的经验,他被调到楼观新镇小学任校长。王世民告诉记者,在他的工作词典里,“校长”除了是一个职务,一份信任外,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一项使命。从担任校长第一天起,他就以加速度的工作状态进入了工作轨道。他以校为家,周内晚上从不回家,多少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寒暑假。
王世民的付出和荣誉成正比。1998年7月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为中国而教”卓越贡献奖、获得周至县优秀校长、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7月获得首届马云乡村校长计划“新乡村教育家”称号。十几年来,他所在学校也获得了多项荣誉:陕西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市县奖、先进集体奖等20多项殊荣,他本人也被先后授予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市县优秀校长、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称号。
走爱与智慧的教育之路,建一所有温度、有故事、有色彩的学校。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没有陶醉其中,而是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为留守孩子创建更阳光更快乐的生活、学习家园而继续奔跑……
新闻推荐
本报讯(首席记者杨耀青)“能够和孩子一起来到户外植树增绿,我们全家都感到很有意义。”昨日,西安市29名脑瘫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到周至县参与植树等活动,在为西安增添绿色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这...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