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云塔正面
○张友直文/图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宗教文化历史看,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将塔作为对佛的崇拜,塔和寺院也因此密不可分,一般有寺院必建宝塔。隋唐为我国古代建塔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关中地区也是古塔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据《陕西古塔通揽》数据显示,目前关中保存完整的古塔建筑数量近200座。这些古塔用途多样、形制各异,分为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经幢式等多种样式,质地涵盖了砖、木、土、铁、琉璃等材质,林林总总、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犹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三秦大地。
在因“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而得名的周至县境内(周至原名为盩厔),现存隋唐古塔中除因千古名篇《长恨歌》而闻名的仙游寺法王塔、拥有“大秦景教”背景的大秦寺镇仙塔之外,还有一个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建筑——瑞光寺八云塔。
八云塔,又称“瑞光寺塔”,位于周至县城中心街西段,塔顶已残,现存十一层,塔基周长约35.94米,塔高约36.7米,塔体全部为砖砌。史料记载,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中宗李显敕建瑞光寺,建塔于寺中,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诗《寄瑞光寺真空禅师》中曾有描述:“松门山半寺……缭绕藤轩密,逶迤仰径涂。”后因兵患寺毁。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瑞光寺改建为崇明寺,后毁。明永乐元年(公元1408),经修葺后改名为善胜寺,明末兵毁。清代修建周至县城时,又复名为瑞光寺。虽然历经多次地震和损毁,但如今的八云塔除塔身有倾斜外,依旧巍然挺立。文物部门曾多次对八云塔进行加固修复。1957年,八云塔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筑风格看,八云塔为典型的方形仿木结构密檐式空心砖塔。密檐式塔属古塔建筑式样的主要类型之一,其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这种塔的第一层一般都很高大,从第二层开始各层之间的距离则大为缩短,逐层递减,各层塔檐紧密重叠,“密檐式”由此得名。据周至文管所候新荣实测资料,八云塔第一层高约8米,边长约9米,比第二层约高一倍,塔北正中辟有券门(即拱门,券读为xuan),门洞高约2.9米,宽1.5米,其余东、西、南三面各有假券门。该层设计独特巧妙,古朴大方,塔檐为十一层砖叠涩出檐,檐下有两层棱角牙子。该层塔檐下每面各有两朵仿木结构一斗三升砖斗拱,四角各有一朵一斗三升转角斗拱;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券门两孔,分南北与东西间错层对开,且每层愈往上高度递减,塔檐也随之收缩变窄直至塔顶,错落有致,别样俊秀,给人以“层峦叠嶂”的建筑美感。塔内原有简易木梯,可攀登而上,瞭望县城景色,现已损毁。
据传,早年八云塔底层的每面各有两朵阴湿的痕迹,每朵约一米见方,共八朵,形似云朵,引为奇观,因而得名为八云塔,其“瑞光寺塔”的名称反而被大家淡忘。就八云塔的形制和结构看,塔身上小下大,庄严古朴,浑然一体,形如笔立,与西安市内的小雁塔、合阳县的百良塔、山阳县的丰阳塔等古塔相似,同属唐代密檐式砖塔建筑,因此也被业内称为“姐妹塔”。
据县城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八云塔为鲁班和大徒弟赵巧设计建造。有一年,师徒俩从户县来到周至县城,看到“东门外火神庙又高又大,南门外水流桥上桥下,北门外水稻莲花”,唯独西门外尤为空荡,便修了一座八云塔作为点缀。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但也从侧面显示了古代人民对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尊崇,同时还为这座千年古塔增添了一份神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八云塔地处县城西南土原上,36米高的古塔塔势挺立,高耸入云,算得上全县建筑第一高,也是过去周至县城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加之周至县地势整体上呈“南高北低”之势,站在秦岭北麓向县城方向远眺,可远远看见八云塔巍峨俊秀的身影,是关中平原渭河南岸一大著名人文景观。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季入初冬,斜阳夕照,古塔俊秀。一座古塔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所在,更是灵气所在。虽然八云塔偏居一隅,但这一塔一寺、一砖一木、一檐一拱,却同样历经了千年风雨。如今它依然矗立在灵秀的盩山厔水之间,给关中大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新闻推荐
10月11日《西安晚报》联合淘工作、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了正能量工作联盟,面向社会征集10名正能量求职者。正处于创业阶段的周至县楼观镇军寨村村民陶俐孜看到报道后,对其中求职者将会接受电...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