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盒外观
○张友直文/图
我珍藏着一件老式木制梳妆盒,那是母亲和父亲1959年结婚时候的嫁妆,距今已近六十年了。历经半个多世纪,虽然外观油漆有些脱落,斑驳陈旧,但总体来看,这件梳妆盒保持得仍比较完好,品相颇佳。
该梳妆盒为手工木制,长方体形状,长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高约7厘米。从外观来看,除底部为纯木料原色外,其余各面均为油漆大红色,绘有精美的凤凰图案,十分喜庆。盒盖上的四角,为波浪形铁片铆钉所固定,既牢固盒盖,又起到装饰之用,设计十分精巧。盒盖的上面是两个半月形的铁质手柄,用铁钉固定在中间,作为盒盖的提手,虽然已满是铁锈,但仍结实耐用。在盒子一端,嵌有老式铜锁一个,留有齿形和方形锁孔各一个。
握住提手,提起盒盖,背面底部镶嵌有一面镜子,作为女性化妆时候照镜修饰所用,设计颇具匠心,完全符合女性使用者心理和习惯。如今,镜子上面虽然有些锈点,但擦拭一番后,仍明亮照人。
盒子内部结构的设计和做工也很巧妙,充分利用空间,不浪费一点。盒子内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半层较浅,为深约2厘米的内型隔层,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格子间,用来摆放小物件。取出隔层后,盒子底部深约5厘米,空间较大,可以存放些更为贵重的大物件。
据父亲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虽然新中国早已废除了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但按照当时农村风俗传统,男女婚娶仍须经媒人从中说媒,双方家里同意才行。须严格遵循“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订婚——看日子——举行婚礼”等基本程序。期间每逢重要节庆,男方还要准备相应礼品(十分简单)前去看望准岳父岳母。有的双方两家距离远、交通不便,甚至连男女见面的环节都省略了,定下日子便结婚。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母亲结婚时,根本不像现在有车有乐队,父亲借了一辆自行车,便将母亲驮回家,其余人都是步行前往参加婚礼。当时物质条件差,结婚时父亲母亲连张结婚照都没有,后来父亲到周至县焦镇粮站工作,两人才到照相馆照了一张黑白合影照,也是那些年两人唯一一张合影。母亲出嫁,娘家准备的嫁妆物品简单至极,唯一体现女性特点的嫁妆,也就是这只精美的手工木制梳妆盒了。
母亲生前勤俭持家,生活简朴,操劳一生,那只梳妆盒也没有作为女性梳妆盒使用,更谈不上放什么化妆品了,平日里也就放些纽扣、针线等小物件而已,再到后来,就成了家里的小杂物盒了。如今,每当看到这件沧桑的梳妆盒,我不由得就会想起慈祥的母亲,更感动那个艰苦时代父亲母亲平凡普通的婚姻生活。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佳实习生冯思嘉)10月30日下午,公安长安分局御苑派出所民警在执勤过程中,成功救助了一名离家出走欲轻生的女子。10月30日下午,御苑派出所民警刘栋等人在辖区巡逻时发现,一名年轻女子携带手...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