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2时,忙完工作的姚亚静泡方便面充饥。记者 冯炜 见习记者 柯希飞 摄
7月6日下午6时多,在村上忙碌了一整天的周至县竹峪镇丹阳村的镇包村干部姚亚静、村支书朱友斌、村主任陈二林、村会计李黑娃他们几人都没有回家吃饭,而是由村支书朱友斌亲自下厨,在村部的临时灶房给大家用电饼铛烙起了锅盔。
村部里的一套简易厨房“家当”,是村上近日才置下的,置该“家当”不是为了开小灶,而是为了半夜“加油”——脱贫攻坚以来,事不过夜地落实上面的部署、安排,绘制民情地图,加班加点整理、归档各类相关资料到凌晨,对丹阳村的干部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熬到后半夜,瞌睡是没有了,但肚子却饿得受不了,于是村上便置了些简单的灶具,好后半夜时煮个面或做个汤“犒劳、犒劳”。
当天大家都没回家吃饭,用吃锅盔对付对付,晚上又要加班整理归案相关资料。不回家吃饭是为了节约时间,因为丹阳村村域广阔,几位干部家距村部都有好几里路;不回家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嫌各自的“内人”嘟囔“今晚咋又去加班呀!”。
简单地吃了饭,大家就投入到了扶贫档案的整理归案之中。丹阳村共有37户贫困户,整理档案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加班中,竹峪镇镇包村干部姚亚静接了个电话。接完电话后记者细问,姚亚静回答,电话是年迈的母亲打来的,母亲说地里打的麦子都卖了,别人家每斤卖了1.08元,自家的麦子由于没及时晾晒,有些发芽,只卖了9毛多,家里4亩地也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承包给了别人。
姚亚静的老家在周至尚村,妻子在县城医院上班,家里有4亩多地,主要由父亲和母亲经营。不料一场车祸,让父亲的健康严重受损,4亩多地的庄稼经管的任务便落到母亲一人头上。原先正常上班时,姚亚静会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回家帮母亲干些重活。脱贫攻坚以来,在竹峪镇政府财政所工作的姚亚静担任起丹阳村的包村干部,他回家帮母亲干农活的机会就很少了。今年麦子成熟时,由于等不到姚亚静回家帮忙,结果遇到连日雨,麦子质量受了影响;麦子收回后,又没及时晾晒受潮有些发芽,所以没卖上价。母亲见儿子靠不住,且自己也上了年纪,便打算将自家的地承包出去。姚亚静母亲来电话,说的就是这些事。
加班中的第二个电话,是今年已经63岁的村主任陈二林的老伴王拴玲打来的,说自己去县里看孙子去了,让陈二林别忘了给羊喂草料,吃了晚饭有空去树苗地里拔拔草。记者在随后的询问中,才了解到:为了给小孙子断奶,在县里帮着儿子儿媳照看孙子的王拴玲,专门让陈二林买了个奶羊喂养。脱贫攻坚以来,由于陈二林整天忙得不沾家,奶羊饥一顿饱一顿,奶水时有时无,王拴玲把不到一岁的小孙子带回老家断奶的计划便一直没有实施。见老伴陈二林整天忙得有时连饭都吃不到嘴里,她这几天便专门回来给老伴陈二林做饭吃。王拴玲前两天到自家的苗木地里一看,荒草长得一人多高了,刚才打电话就是叮咛其有空把地里的草拔拔。“头发都没时间理,还顾得上给地里拔草!”陈二林对记者说。
第三个电话是村支书朱友斌的老伴打来的,问在村卫生室咋没见到他去打吊针。原来,连日的劳累,朱友斌出现严重头疼、腰疼,这几天每晚上都去村卫生室打吊针治疗。老伴以为朱友斌没回家吃饭是直接去村卫生室打吊针了,去村卫生室一看,根本没有朱友斌的踪影。
当天,还算会计李黑娃的电话安静。“幸亏上午下了场透雨,给干旱的猕猴桃和忙碌的我解了围,要不今晚能安宁加班?”李黑娃开玩笑地说。
记者肖持纲
新闻推荐
华商报的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开始后,很多市民、小区和单位与24小时新闻热线029-88880000进行联系,提供思路,还帮忙出点子。周至县瓜农侯龙江因西瓜皮稍厚而无瓜商问津一事,华商报报道后,众多爱心企业和...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