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关颖) 今年71岁的袁凤梅老人一家住在周至县九峰镇耿西村刚盖好的三间砖混平房里,她和孙女两个人住在这里,相依为命。“儿子没有了,现在就剩下我和孙女,要不是村里给我们办了低保,又帮衬着我们,这日子还真不知道该咋过!”
袁凤梅老人原来有个儿子,儿子身体有些残疾,因为家里太穷,儿媳妇十几年前离家出走了。2013年,一场车祸,儿子离开了人世,家里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年龄大了,也干不动了,只能照顾自家的两亩地。 袁凤梅老人说,村里的干部到家里了解完情况后,不仅帮助她们改善了居住条件,还帮家里申请了低保。
据老人介绍,家里以前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土房,由于时间久了,房子已经破败不堪、经常漏雨,已经属于危房无法再居住了。袁凤梅老人说,自己向亲戚、朋友们又借了些钱,加上政府给了14500元的危房重建补助金,这才有了个像样的住处。现在,婆孙两人每年还能领到低保金近5000元,“我还有养老保险,一年还能领近2000元。”
据了解,自2015年10月1日起,西安市将农村低保标准从3060-3180元/人·年,统一提高至3200元/人·年,与农村扶贫线“双线并轨”,对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100%纳入低保。同时为提高农村低保中的特殊人群的生活水平,西安市对农村低保对象中的哺乳期妇女、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儿童、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实施分类施保,这些对象每人按低保标准的20%-70%比例增发保障金。像袁凤梅这种情况,还能享受到分类施保政策。此外,学费不够时,村干部还会帮孩子申请教育资助。
这几年,周至县很多家庭都因为种植猕猴桃增加了收入,村上又想方设法帮助老人种起了猕猴桃。老人说:“去年政府给每户农业上补助1000元,我就买了猕猴桃树的种子,现在给地里种了猕猴桃树,后续的管理我们自己弄不了,都是村里干部来给帮忙,这样一来,生活真是有希望了。”
新闻推荐
■记者肖持纲通讯员邵志鹏在咱农村,快到阴历年根,农民们总有做个家庭总结、算一算一年的收支情况,再谋算一下新年打算的习惯。一家人坐在一起,拿出有形或无形的家庭账本,算算收支,总结得失、议...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