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许瑶 段伟秩 文/图
让群众精彩,群众才会为你喝彩
张六三 原蒲城县龙阳镇司法所所长兼基金会主任,现任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4月16日,在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张六三以1309张赞成票,再次高票当选为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村委会主任。此次东王村参加选举的选民共1341人,收回的选票共计1340张。
十几年前的东王村,财务管理混乱,干部群体宗派矛盾复杂,党员群众之间意见纷纷,可谓是全县出了名的上访村。虽然张六三当时已经身为龙阳镇司法所所长,但家依然安在东王村,对于村子的状况,张六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龙阳镇政府调研后认为,东王村之所以“烂”,关键还是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1999年,从龙阳镇司法所所长位置退居二线后,在党组织的协调安排和东王村全体党员的一致推荐下,张六三走上了东王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
在东王村工作的这十几年,张六三最深的感触就是,作为一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的事情很繁杂而任务却重大,这些工作之所以能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奉献。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建立为群众服务的领导班子,群众满意才是工作的关键,用他的话总结就是:“把群众放到心里,群众才能把你看到眼里;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你捧到台上;让群众精彩,群众才会为你喝彩!”
过去的东王村的道路可谓是下雨一锅胶、天晴一把刀,晴天尘土扬、雨天一锅汤。张六三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最薄弱的基础设施入手,对村道路面进行硬化。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为村上筹集资金、跑项目,甚至自己掏腰包为村上办事。有时怕家人不理解,还从家“偷”自己的支票抵押贷款修路。在他的努力之下,东王村四纵一横、共计8.6公里的村道全被修成水泥路,这样一来直接解决了村民出行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等等一系列问题。
“先解决好这一系列的基础问题,把村民的思想统一了,才能进一步实现调整村子整体的产业结构。”2000年在村上建立科技示范园时,面对资金的短缺困境,张六三白天与干部班子一次次协商、晚上挨门逐户做群众工作动员群众积极入股,就这样解决了资金难题,在蒲城县率先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为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先后自费十上杨凌、五下山东学技术、学经验,组织村上干部和产业能人到周边10多个县、市参观学习,成功引进了金寿杏、雪里红桃、牡丹花石榴等农业新品种30多个,推广“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新技术20多项,并先后为村上培训创新型科技人才50多名。
在他的带领下,东王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群众收入连年大幅提高,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较1999年增长了20倍以上,连续14年无一例上访。“今年我们村与西北最大的有机生物肥企业陕西联合利农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测土配方,提高村上土地的利用效率并进一步实现科学种田。”张六三表示,2015年下半年的工作目标就是继续对村子的产业结构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百姓的事无论大小都是天
苏文献 原周至县橡胶厂职工,1999年至今任渭旗村党总支书记,西安市劳动模范
在周至县渭旗村村支书苏文献的办公室里,一块“发展领路,铸造辉煌”匾额尤为醒目,落款为渭旗村全体村民。不仅仅是这块牌匾,村里各组送来的牌匾挂满了苏文献办公室的墙壁。“只有把群众当成亲人一样放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谈到自己做“村官”近20年的感受,苏文献这样说。村民们说,如果苏文献没有选择回到村里,可能早已经成为了国营大厂的厂长或者是政府部门的领导了,可他却选择了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红旗村。
上世纪90年代,“穷”依然是渭旗村绝大多数村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怀着对家乡的深切情感,已经成为了周至县橡胶厂总调度的苏文献毅然选择了回到村里。
“小的坑能卧牛,大的坑能养鱼。”谈到当时村里破烂泥泞的道路状况,苏文献至今仍记忆犹新,“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然而,要修路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节省资金,苏文献亲自带领村里的年轻劳动力从黑河里搬石头,村民们义务投劳,硬是把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了。
村里的群众之所以穷,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产业,只能靠种植小麦玉米为生,有些村民外出打工顾不上种地,就把自己的责任田租给了外地人种植苗木,一年收取一二百元的租金。苏文献发现,同样的土地,到了那些外地人手里,一亩地一年却能挣上近十万元。
“别人能种,我们自己为什么就种不了?”一个在村里发展苗木产业的想法,在苏文献脑海里迅速形成。为打消村民的顾虑,苏文献和几位村干部带头先种了起来,并于当年见到了效益。示范效应之下,村民们纷纷种植苗木,苗木产业逐渐在渭旗村成了主导产业。村民的年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了目前的近15000元。
“不仅是日子富裕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渭旗村村民袁博感慨地说。在苏文献的带领下,现在的渭旗村的渭旗锣鼓已经走出了周至,走出了陕西,成了周至县的一张响亮名片,并成功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外出演出数十场,收入数十万元。
袁博还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苏文献担任村支书的近20年时间里,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来村委会,就一定能够在办公室里找到苏文献。“百姓的事,无论大小都是天”,“群众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最先想到的就是我们村干部”,苏文献欣慰地说,可是有谁能想到,苏文献家里还有一个已经90多岁的老母亲等着他去照顾。
在西宝高速辅道即将开通之际,苏文献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打算。“我们村是这条高速的必经之地,由于交通上的优势,现在很多开发商已经找到了村上,准备在这里投资,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有你
党文哲 原白水县教育局干部,2007年至今任白水县雷牙乡南张村党支部书记,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谈到村支书党文哲,白水县南张村村民刘忠喜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百姓穷,村子烂,人心散,可谓是党文哲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前,南张村的真实写照:村上道路坏了无人管,水管烂了无人修,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村部都被卖掉了,成了白水县最出名的问题村。党文哲担任党支部书记后,还是那个南张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干群关系好、村风民风正、村庄整洁美、村民生活富的文明村、和谐村、小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一下子增长了3倍多。
南张村的这些变化,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从县教育局退下来不久的党文哲,被全村40多名党员联名推荐,担任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只有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有你”,党文哲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一上任,党文哲就多次入户走访调研,发现南张村之所以“烂”,关键是“穷”,是没有找到一条让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是缺乏一批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能人”。看到别的村发展速度快、群众收入好,他心里特别着急,多次组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分析村情,把村两委会的工作重点统一到“抓苹果、建大棚、搞劳务、养生猪”的发展思路上。
苹果是南张村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合理,清一色的晚熟品种秦冠,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党文哲制定了“支部包建、党员包抓、群众参与”的“支部+协会+群众”的产业扶持模式,大力改造老园,培育新园,大上红富士苹果,引导群众乔化变矮化。几年下来,以红富士苹果为主体的优质果园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早、中、晚熟结构也调整到10%、20%和70%,实现了人均两亩苹果园的目标。
在发展壮大传统苹果产业的同时,党文哲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反季节大棚金寿杏不仅价格高、收益大,亩收入甚至是苹果的5倍至7倍;而且上市早、劳动强度小,作务期恰好是苹果生产的休闲时间,和苹果管护不冲突,可以使群众一年四季有事干,初夏深秋有钱赚。然而,金寿杏前期投资大,村民们大多望而却步。为解决村民们的资金问题,党文哲带领村干部一方面联系信用联社为村民办理贴息贷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南张村在外企业家孙忠弟的大力扶持,争取资金150余万元。目前,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
针对近年来有机苹果、绿色苹果市场销售好、价位高、农民赚钱多的发展趋势,党文哲决定走“农牧结合、循环利用、一举多赢”的路子,大力发展生猪养殖。2010年,动员外村村民、煤老板李国林,在南张村投资千万元,建起了金恒兴生猪繁殖基地。目前,繁殖基地母猪存栏750头,年产猪仔1.5万头左右,全部以最低价格供应给村民,实行免费防疫、成本价供应饲料和成本价提供沼液施用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特别对困难农户实行仔猪、饲料赊销。“果-畜-沼”循环发展的新路子,让群众收到了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果品品质、提高果业收入、增加养殖收入等一举多赢的效果。
党文哲还针对南张村距离县城5公里的区位优势,鼓励村里青壮年到县城务工。据统计,目前有300多人到县城务工,全村人均务工收入2000多元。目前,南张村抓苹果、建大棚、搞劳务、养生猪“四大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规模日益壮大,群众的口袋鼓了,日子好了。村民段金凤高兴地说:“有了这么好的带头人,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边哩。”
新闻推荐
通讯员葛海山4月中旬的一天,周至县委组织部和县科技局选派的科技人才王西锐一清早就开始忙活开了:为配合果农春耕生产,他正在出一期《EM生物菌液灌根法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技术要点》的手机短信。细细...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