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报去年12月9日刊发《周至秦腔剧社获2014央视“一鸣惊人”亚军》一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批示:周至秦腔剧社是陕西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型代表,既有较高的水平,又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再次向周至秦腔剧社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继续坚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唱,歌颂时代,讴歌人民。
今年1月13日晚,周至秦腔剧社向全县人民作了汇报演出。周至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并奖励3万元。
本报记者 李向红 陕西传媒网记者 王瑛
曾经有一句很火的话“到周至看大戏”,至今在坊间广为流传。此言不虚。
周至县戏剧事业的发展和戏剧市场的繁荣以及戏迷观众的持续热度,在全省区县级地域独树一帜,周至县的秦腔演出团体更是以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演技、严谨的作风,受到社会各界、广大戏迷的一致好评。40年来从这里走出的数千名秦腔学员,现在广泛根植在全省、西北乃至全国各地,成为秦腔剧种的薪火传承。周至县更被树立为全省文艺“三下乡”典型,荣获了全国、全省、西安市等各类戏曲大赛奖项数十个(次),演员个人获奖百余人次,其中影响最大的周至县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而周至秦腔剧社14年间,已先后下乡演出7000余场次。
民间剧社 央视舞台“一鸣惊人”
去年12月初,2014年度央视“一鸣惊人”总决赛在京揭晓,来自陕西周至秦腔剧社的参赛队伍,在全国78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周冠军、月冠军,最终经过激烈角逐以一票之差荣膺亚军。决赛评委、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惠敏莉现场点评时激动得数度哽咽,王平、小香玉、赵宝乐等专业评委也对参赛队员的表演和秦腔艺术的独有魅力,赞叹不已。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周至秦腔剧社为什么能在高手云集的央视舞台获得满堂喝彩?1月13日,记者走进周至秦腔剧社,寻找答案。
空旷的院子、简陋的平房,如果不是剧社社长田满洲的介绍,完全看不出这个简单的院落是剧团驻地。当记者提出想要看看剧团的练功房时,田满洲指着院中一块铺着旧地毯的空地说,“大家基本上就是在这练习”。
空地旁的小平房就是团长办公室,屋内除过唯一的取暖设备——一个蜂窝煤炉子外,到处都是剧社获得的“陕西省‘文华奖\’专业秦腔大赛特别贡献奖”“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各种奖状奖杯荣誉证书和锦旗。
被称为“戏窝子”的周至县,是秦腔艺术的一方热土。据剧社艺术指导、周至县剧团原团长王鹏辉介绍,该县2000年前后最鼎盛时期,大小剧团社班子达200余家,几乎村村都有戏班子,就是到目前也还保留着数十家。周至秦腔剧社就是其中一家非常典型的民营草根秦腔剧团,长期活跃在陕西省及周边省区的偏远地区,每年演出超过500场次,由周至县剧团青年骨干演员田满洲、赵巧苗夫妇创办于2000年。
年轻时的赵巧苗一直是周至县剧团的台柱子,1991年参加陕西电视台戏曲春晚“凤鸣长安”,以一曲《杨门女将》一举成名。2000年,风华正茂的她和同是县剧团秦腔演员的丈夫田满洲,创办了“巧苗演员培训班”的民间剧校。在培养吸收大批热爱秦腔艺术,有一定演技水平的青少年学员后,他们成立了周至县青年秦腔剧团,后更名为周至秦腔剧社。
“百分之七八十的学员都来自农村,很多人家庭条件很差,连生活费都是剧社负担。我们现在还欠着外债,想给学生们换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宿舍都做不到。”田满洲不好意思地说,剧社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大家的关心支持,这次参赛的路费还是由一直关心支持剧社发展的企业家王汉智资助的。
接地气 每年下乡演出超过500场
说起下乡演出,一次险遇泥石流的经历让田满洲至今都感到后怕。“当时是在陕北横山县王山村,当晚雨下得特别大。因为第二天还要去另一个村演出,所以必须按时出发,所有演职人员都在收拾行李。走到河道附近的时候就听见一声巨响,泥石流下来了,两辆汽车顺着河道从上游漂了下来。”好在,田满洲很镇定,紧急指挥大家撤离到了安全地带。
第二天凌晨4点雨才渐渐停了下来。大家继续出发。可车轮却深深陷进了泥里,完全无法移动。当地村民得到消息后,迅速赶来,用铁锨一铲一铲地把淤泥挖出去,硬是铲出了一条路,让大家顺利地将车开了出去。村民们的无私帮助,让剧团演员们感动不已,临别时大家挥手告别约定年年都来。这一演就是七八年,如今大家已经结成了很深的感情,像走亲戚一样。
“陕北地区有很多规模不大的庙,剧团到了村落后,就经常在这些庙里打上地铺,连练功带睡觉。剧社里有些老师年龄很大了,本身也很有名气,但是一样随团队巡演,确实很感动,一般人做不到这些。”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原主任王军武说,“下乡时演出条件的艰苦,并没有让执著追求秦腔艺术的他们打退堂鼓,反而让他们体会到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可贵精神,鼓舞激励着他们把最好的作品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把学生当孩子 输送人才忍痛割爱
十几年来,除了演出,赵巧苗和田满洲更多的心思都用在了培养学生上。从最初的巧苗演员培训班到现在的秦腔剧社,他们培养了很多优秀青年秦腔演员。其中,最早跟着赵巧苗学习的宋少锋,获得了首届陕西省“文华奖”一等奖,现在已经成为甘肃省秦腔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马娟、郑会超已成为天水秦腔剧团的“台柱子”;吕海峰演唱的《狸猫换太子》更是在这次“一鸣惊人”的舞台上一鸣惊人,被多家剧团盯上。
“好多娃是农村的,家里条件特别不好,来了以后我就想着让他们学一技之长,有些就直接叫我妈妈。一点一点带了好几年,都有出息了,我也希望他们有更好的发展,但走的时候我特别难受。”说到这里,赵巧苗就忍不住流眼泪。丈夫田满洲见她有些激动,就接着讲:“娃们有好的发展,我们高兴,当初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结果没说两句,自己也开始落泪,“说实话,我们自己的孩子一直是奶奶带着,没操多少心,现在已经大学四年级了,我们对孩子和老人很愧疚。”
创新剧目 融合陕西元素受好评
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秦腔艺术也需不断顺应时代而推陈出新。2010年,剧社创作演出了表现大陆与台湾同胞血浓于水亲情关系的大型秦腔现代戏《续断》,得到了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和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而融合了陕北腰鼓、秧歌和民歌元素的创新秦腔歌曲《好日子》,秦腔戏曲小品《二娃审案》等,更是在央视舞台演出现场博得阵阵掌声。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他们在困境中坚守的信念。赵巧苗在“一鸣惊人”决赛颁奖现场发表感言时说的那句话:“我们为秦腔尽力了”,让所有演员无语泪流。
优秀的成绩不是修饰,是对坚守的一种感恩回报。“接地气,为人民”,既是他们坚持艺术创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那些偏远地区老百姓喜欢他们、期盼他们的最大理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英)3月20日下午,西安市纪委发布消息称,新城区纪委对新城区委委员、新城科技产业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王助国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经查,王助国违反有关规定超标准使用公...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