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监督性监测高空作业
开栏语
铁腕治气、重拳治水、全域增绿……近年来,西安市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前进方向,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举全市之力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西安。为进一步展现西安环保铁军新形象,即日起,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本报推出专栏——“最美环保人”,集中采访报道一批西安生态环境系统先进典型,讲环保感人故事,展环保铁军风采,为生态西安建设凝心聚力。
凌晨2点44分、凌晨3点52分、凌晨4点09分……在王喜云的手机相册里,凌晨拍摄的工作记录照片数不胜数,他是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莲湖分局环境监测站专业技术人员,水质采样的河流断面、高达50多米的高空污染源、深夜投诉的噪声监测点位,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往往从夜间工作到次日凌晨,第二天清晨,他又出现在环境监测的现场。“我是年轻人,多干点很正常,不光要干还要干好。”他说。
多学多做从环保“新兵”成长为环保“骨干”
“水质采样、降尘采样桶采样、噪声监测以及实验分析,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王喜云告诉记者,听起来简单,但必须专业、准确,因为各项监测结果代表着政府的公信力,关系着百姓、企业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做到客观、公正、科学。专业的技能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地去学习,“我一方面学习理工知识,另一方面跟同事学习,可以说我们站的同事都是我的‘师傅’。”他说,平时在单位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多学多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参加工作3年以来,他主动学习环境监测领域的新标准新要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多次参加业务培训,2次参与国家、省级环保督察活动,慢慢地从一名环保“新兵”成长为环保“骨干”。2021年,在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监测执法联合网络答题竞赛中,获得了全省三等奖。
“去年我代表西安市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工作’,10天之内去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阜阳市进行黑臭水体监督帮扶,基本上每天早上8点出发去采样、监测,晚上8点多回到酒店又进行汇总分析,跑了将近50条水体,虽然工作强度大,但同行之间的业务交流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王喜云说,惊险的是在一次河流走访中,他一条腿深陷淤泥,幸亏别人拉起才避免整个人陷进去。
尽心尽力年轻人就应该有担当不怕苦和累
“虽然我的工作简单又平凡,但每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老百姓可以感受到碧水、蓝天,我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1990年出生的王喜云说话语速快,走路带风,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每当有出差任务,每当有夜间监测,每当有重大活动,他都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我是年轻人就应该有担当,多做点、苦点、累点没什么。”他笑着说,做得多业务能力提升也快。
他补充说,同事的敬业精神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多做才能合格,“我们站上年龄大的老站长加班加点没有休假,有腿伤的同事一直坚持在一线,在哺乳期的女同事不顾有毒气体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同事都有铁军担当,我只是其中一员。”
王喜云刚刚结婚2年,由于媳妇在外地上班,因此2人只能在周末相聚,“因为工作的关系,周末放了媳妇好多次‘鸽子’。”他说,自己参加了2次环保督察工作,每次环保督察为期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顾不上回家,督察工作结束后立即回到单位,进入工作状态。好在虽然因为工作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但媳妇从不抱怨,反而叮嘱他把工作做好。“作为一名环保人,我一定要高质量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为西安市的生态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报记者张艳芳
新闻推荐
日前,受疫情影响,65岁的张先生成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被要求居家隔离14天。但是,张先生是一位慢性肾脏病尿毒...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