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路陶浒 绘
□马琦
师大路,夹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之间,东起师大老西门,西至长安南路,全长约一里许,宽15米,两边行道树均为法国梧桐,枝干高大粗壮,郁郁葱葱,成为西安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留下了包括我在内的诸多学子难以割舍的青春记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内迁到陕西的高校和流落在西安的沦陷区教师纷纷跟着复校大潮外迁,有感于陕西师资匮乏,当局于1944年设立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为今日陕西师范大学之最早源头。解放后,合并于西北大学的省立师专改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上世纪50年代初期,独立在南郊选址建校,后又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再后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始成今日之陕西师范大学。
当年与西北大学师范学院迁到新址的还有西北俄文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两校比邻,同建校舍,一个领导班子。那时还没有专业基建队伍,所需人员全从有关单位抽调。我在师大读书时,恰逢建校60周年,曾听老一辈师大人回忆,建校工地北接八里村,距离钟楼约12里,属于远郊,非常荒凉。西临的长安路,是一条由城区通往长安韦曲的土路,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由于常年雨水冲刷成沟道,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坟堆就有百十个以上。直到今天,这片区域还被称为吴家坟。
西北工学院的高达夫教授负责工程设计,从蓝图绘制到具体施工,无一不精打细算,材料选择既要保证质量,还要经济实惠,房顶用的檩条,都要一劈为二,一根当两根用,仔细地计算风力、雪压,看半片檩条能否承受得住。校内全是一层建筑,按照用途分为三个建筑等级,丙种房甚至还用胡基砌墙心。凡此种种,都是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节约资金,让钱都用在关紧处。经过半年多的施工,1952年年底新校建成,师院与俄专分别拉了一道铁丝网,连围墙都省了。
据《西安市地名志》记载,师大路命名于1970年。但从道路命名的一般规律而言,群众赋名应早于官方命名。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在此之前,不论是西师院,还是陕师院,都不可能简称为“师大”,因此,师大路的称谓不会早于1960年。综合以上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师大路在上世纪50年代迁建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时出现雏形,定型于上世纪60年代,1970年被官方正式命名。
“师院俄专,一人一千”,这句吆喝声在70年前,时常回响在师大路附近。学生往来、教师进城办事,大多选择周边农村赶车人的胶轮大车,骡马驾辕,跑在土路上,不时地卷起黄尘。一人一千,指的是解放初期发行的面值一千元的旧币。
1993年左右,公交车逐渐发展起来,经过师大路西口的公交车有从火车站始发的3路和从纬十街始发的19路。至此,胶轮大车出行才逐渐消失,但赶车人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却成为老辈师大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师大路虽短,却聚集着银行、邮局、百货店、照相馆、理发店、咖啡馆、各色餐饮店,成为城南几所大学师生日常光顾的首选之地。我在师大读书时,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稿费,就是在师大路邮局领取的。由于是第一次凭汇款单取稿费,来时忘记带身份证。好不容易排队到窗口,却被柜员委婉地告知需要核验身份证才能领取。如此往返两趟,才顺利兑取。虽然已经过去了17年,但当时的激动和尴尬至今记忆犹新。邮局门口深绿色的邮筒,齐肩高,除周六休息外,每天下午4点左右开箱一次。各种信件被邮车运往全国各地,或深或浅的墨色邮戳上无一例外都有“师大校区”“师大路”字样。
早年的师大路,还有一些流动摊点,除了售卖烤冷面、杂粮煎饼、章鱼小丸子等小吃,最受师生欢迎的莫过于已经泛黄的旧书报杂志。我曾在一处地摊上,淘到过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时期老教授卢宗护、聂树人写给民盟西安市支部的信札,典雅的封面样式和简洁的手书文字浓缩着一段已被时光模糊的历史。后来,我还陆续收藏到了1955年西安师范学院时期颁发的毕业证书,版心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毛笔填写,墨迹灿然,落款处有时任校长刘泽如,副校长李绵、李瘦枝的签名和印章。从此,收藏与师大各历史时期的物件也成为我一大嗜好。
从师大路走出的学生已数十万,在西部从事教育工作的也有十数万,他们被形象地称为“西部红烛”。其中,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老学人、老教授也比比皆是,如曾参加五四运动的高宪斌先生,九三学社发起人、地理学家黄国璋先生,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先生,曲学大师吴梅的弟子孙为霆先生,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创者之一的史念海先生,书坛耆宿卫俊秀、刘念先、曹伯庸先生,古文献学专家黄永年先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赵吉惠先生……诸位先生以毕生之力耕耘教坛,桃李芳菲,师大路上留有他们的足迹。
我毕业后,家住南郊,经常与妻子携手来师大路,漫步梧桐树荫下,或寻一家餐饮店,静静地品尝美味。花腰部落餐吧,是我们在师大路吃得第一家小馆。不饿,但为了安静地坐着,点了一杯果汁、意面、鱼籽包饭。透过玻璃窗外,看着楼边往来的行人,不时有举起手机、相机拍照的男男女女,或独行,或结伴,眼神中,透着青春时代的印记和学生时期的眷恋。
妻说:“看样子,是你的校友。”或许是,或许不是,城市里的一条街,一个村落,一幢建筑,或拆或留,与旁人或许只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但对于曾经经过和生活过的人,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和毕生难忘的记忆,小到一棵树,大到一条街,那里有我们回不去青春岁月……
新闻推荐
来自伊朗的两位外教Amin(右)和Fatemeh,在西安交通大学“外国专家书屋”阅读书籍。(记者朱雪娇摄)■记者朱雪娇生...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