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的优势是能敏锐地把握甲与乙哲学思想的异同,即一方面比较研究可以看清哲学发展的演化过程,看清甲与乙哲学思想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比较研究能看清比较方之间的差异,进而可以探寻比较方哲学思想的独特性与不足之处。马克思通过实践革命走向自由,怀特海通过有机整体走向神学,二者的哲学在最终目标上没有可比性,但二者在超越传统哲学,在构建新哲学的某些具体思路上,还是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这为哲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源。
李海霞的新著《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出版)把马克思的“历史”范畴与怀特海的“过程”范畴作为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想比较的切入点和全书的逻辑点,抓住了两大哲学的主旨,非常具有可比价值。全书大致按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展开,分析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想的背景,探讨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的致思路径,阐释了二者的哲学思想中的世界建构过程,探究了二者宗教观的异同等。据我所知,李海霞的新著《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在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比较研究的学术专著中算第一本。
时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尤其是教科书模式,还没有真正超越“思维-存在”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真正用实践思维来理解存在与历史;许多人还不理解以人们能动的实践为中介创造对象世界的生成模式,还程度不同地沉浸在实体主义思维和直观唯物主义范式中;用线性动力学等简单性科学思维来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还有广泛的市场。也许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我们还很难意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很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中隐藏的全新思路。借助比较研究,我们说不定会看清以前不明白的许多问题。
从现实性说,马克思哲学与怀特海哲学的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哪些问题?检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的哪些缺陷和弊病?这也值得大胆探索。
当今世界,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向微观和宇宙尺度上不断深入,随着复杂性科学不断创新,我们的宇宙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成和演化的自然观、人和世界不可分割的世界观、复杂的和不确定的演化观,等等。与此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反思;另一方面,当代人的生存境遇面临很多问题:人类无节制地从自然中攫取资源和能源,又把它当作巨大的垃圾处理场;我们把环境价值、自然价值仅仅理解为功利价值,自然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宗教价值几乎被遗忘了;我们被整合在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资本和官僚权力支配的网络里,这些虽然不符合我们的自由本性和价值理想,我们却无能为力,甚至无暇、没兴趣检讨这些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改进我们的生存方式?如何改进这些方式?我们追求的“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世界,我们究竟该如何“立于天地之间”?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参照怀特海有机整体观,我们也许能发现许多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的灵感、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横向比较、综合比较,探究两者哲学思想的异同,分析他们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化范式、整体范式;通过对比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其目的是:从现实上说,为我们审视和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一种途径;从理论上说,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李海霞作者简介:女1983年生,山西临汾人,法学博士,现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价值思想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一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孙美堂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4月29日,星海合唱团在西安音乐厅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合唱音乐会。□实习记者杨晶文/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过《赶牲灵...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