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南沙坡村 □冯兆龙

来源:西安晚报 2021-02-21 04:24   https://www.yybnet.net/

旧时南沙坡村陶浒 绘

许多年前,说起沙坡,我只知道那里是看押犯人的地方,人们都叫“劳改窑”。其实,“劳改窑”那时是指西安监狱里的砖厂,它是一所监狱企业,专门供判了刑的犯人劳动改造的地方。西安监狱修建于1952年,当时征用的就是南沙坡村的土地,现在位于南二环东段。

我沿着兴庆路由南向北前行,初冬的暖阳,不温不火,宽厚而敦淳,那阳光的感觉和味道,让身体和心灵都放松到了极致。举目远眺,兴庆路两边的建筑鳞次栉比,而路东由南二环向北却没有什么建筑,过了南洋酒店和交大教工宿舍区就是改造后的南沙坡村。在原村东口的地方,“学府首座”的大门取代了原先“南沙坡村”的牌楼。三三两两的行人进进出出,再难寻昔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十多年前,我常来这里。那时的南沙坡村由于地处以西安交通大学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基地,学生及本地数目庞大的居民群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基础,村里的超市、网吧、饭馆、浴池等服务网点应有尽有。村民的房屋大都以出租为主,为了增加收入,房屋是一盖再盖,大都加盖到五六层。租住在这里的学子、外来务工者与村民交织涌动,成群结队的身影,熙熙攘攘的人群,忽明忽暗的霓虹,让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繁华中。由于巷道众多,我多次在村里都迷失了方向。如今的南沙坡村已改称南沙社区,原来的村庄被一座座高楼取代。虽说楼高了,路宽了,环境美了,但再也难寻昔日熙熙攘攘的繁华场面了。

说到沙坡的来历,陪同采访的南沙社区主任桑建勇告诉我,沙坡的名字是宋以后有的,唐时叫胭脂坡,属于常乐坊。常乐坊在唐天宝年间可谓黄金地段,它北临当时的政治中心——兴庆宫,西接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东市,东边紧靠长安城外郭城东城墙。著名诗人白居易当年任职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后就租住在常乐坊。

桑主任介绍,唐亡后,外郭城废弃,沙坡一带逐渐沦为田野。原来的胭脂坡后来也叫管道坡、撵子坡或鲍坡岭。也许是为了防止坡上飞扬的尘土,人们在坡上铺有黄沙,故名沙坡。沙坡在北宋时属万年县管辖,元代隶属奉元路咸宁县。到了明代,又归西安府咸宁县。明嘉靖年间,沙坡才分为南沙坡村(前街)、北沙坡村(后街)和皇甫庄(后街)三个自然村。其后,这三个自然村先后在民国二年(1913年)并入长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隶属西安市10区7保,1949年隶属西安市10区第3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长乐区第4乡、灞桥区红光公社、碑林区兴庆公社、灞桥区兴庆公社、郊区兴庆公社、雁塔区永宁公社、碑林区农副业局管辖。

南沙坡村距今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其村名最早出现在清《咸宁县志》上。至于谁先来此居住,无人知晓。不过今年已经89岁的呼延金生老人说,他的祖辈原来在雁塔区三兆村,他们家族是从他姥太爷那一辈迁来的。他记忆中,他们家没有多少土地,父亲靠打短工、拉黄包车为生。他说村里较早的富裕人家是贺鸿儒家,家境殷实,家大业大,其子女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有工程师、中学高级教师等。另一个是村东头的王世俊家,其祖先在清朝时为官,后人在西安城内有中药铺等多号生意,在沙坡还有良田、花园等。村里的其他姓氏还有杨姓、张姓、王姓等。由于大多是从不同地方迁徙而来,清贫人家居多,没有多少土地,大多数人都干一些拉车抬轿、贩卖蔬菜的杂活养家糊口。

呼延金生老人说,南沙坡村一直是东西朝向,迁徙而来的住户沿村道两边居住,解放后,慢慢向里延伸,村子东西村口是敞开的,没有门楼,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委会才在村西口修建了一座门楼,在门楼顶端写有“南沙坡村”。呼延金生老人回忆道,解放前,村里有三座庙,村西口右前方是一座土地庙,庙门向东,石供桌供的是“土地爷”,村里的老婆婆和居士常来进香,从终南山下来的过路人也常在此歇脚。村中间有一座马王庙,庙门朝东,庙里供奉着“马王爷”,庙前有一个石碾子,供全村人碾米和粉碎谷物用。村东口的庙最大,叫兴国寺,庙门朝南,庙内有正殿和偏殿,占地约有五六亩,有和尚居住管理。解放后,由于建设用地需要,村西口的土地庙被拆除,中间的马王庙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室,兴国寺成为沙坡小学的校舍。

沙坡小学的前身叫民竟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1932年由时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私人秘书李祥麟创办。于右任为名誉校长,李祥麟为董事长,校址设在皇甫庄,于右任亲自书写校牌。最初为初小,1936年增设了高年级。1945年前,中共商洛工委地下联络站设在该校。1950年上半年由政府接管,易名为西安市第二保育小学。1952年下半年由皇甫庄迁到南沙坡村的兴国寺庙址,学校更名为西安市第十区沙坡小学。随着西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学校先后属灞桥区、雁塔区、碑林区管辖,但校名一直为沙坡小学。

沙坡有南北两村,自古就有一村两社的说法,两社是指铜器社和社火。南沙坡村不大,人口也不多,解放前村子有32户、200人左右,但他们的铜器社却远近闻名。

呼延贵老人是南沙坡村铜器社的领头人,年轻时就能歌善舞,解放后更是热衷于村内的文化事业,领导村里铜器社敲家伙、踩高跷。每次演出,只要南沙坡村的锣鼓队一出现,人们就喊“猛出窝”来了,铜器社舞台前更是人山人海,热闹无比。在两个村的社火中,南沙坡村的踩高跷堪称一绝。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者不但要身着戏装,而且还要边歌边舞。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南沙坡村的踩高跷表演多在春节期间举行,参与人数在三四十人左右,领头的就是呼延贵老先生。他们表演的“杆杆轿”精彩绝伦——由两位壮汉在高跷上抬着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竿,另一演员扮成七品芝麻官在竹竿上骑着,上下忽悠。踩高跷队伍在前边打着青、白、黄龙旗,其后紧跟锣鼓队,边走边放雷子炮,维持秩序的两个人手拿长杆在前边开道。每走到一个商铺或单位门口,店主就鸣炮欢迎,并备有烟茶,另外再赠给队伍香烟、糕点、糖果、白酒之类慰问品,表示谢意,祈求来年有个好彩头。

解放后,南沙坡村也先后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1959年和北沙坡村、皇甫庄一起成立了沙坡大队,隶属灞桥区韩森寨乡管辖。1963年,三个村分别成立生产大队,南沙坡生产大队大队长为贺志清,大队也由粮棉队转为蔬菜专业队,刘世录任蔬菜技术员。1964年实行小队、大队、公社三级核算后,归西安市灞桥区兴庆公社管辖。

解放后,南沙坡村为了支援国家市政建设,300多亩土地先后被国家征用,直至上世纪90年代,村里土地所剩无几。为增加村民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委会先后成立了运输队、缝纫厂、灰膏厂和面粉厂等。1992年和北沙坡村联合成立了西安双环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此同时,村委会又在南二环路南原集体土地上自筹资金盖起了三层楼,引进海时达洗浴中心。1999年又成立了南沙坡村城中村改造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并分别和海惠集团、安顺集团联办联建了顺风酒店和帝源豪庭大厦。南沙坡村也先后被碑林区评为“文明村”“平安村”和“平安社区”。

新闻推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学教师李俊锋讲述自己的别样春节

李俊锋老师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首席记者李明摄山西人李俊锋是西安市碑林区永新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这个春节,和各...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南沙坡村 □冯兆龙)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