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亭(三台)
过年是团圆,是庆祝,是欢喜,是希望。回乡过年,是他乡游子的期盼与憧憬,每一个人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鼠去牛来,年关渐渐逼近,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人们不得不放慢回家过年的脚步,不得不离别亲人,舍弃团圆,坚守工作岗位。尽管现在过年的习俗已不再那么隆重,年味也淡了,但每到此时我都会回想起那些年在乡下过年的情景。
小时候,我是那么急切地盼着过年,进入腊月就抑制不住这颗兴奋的心。日子过得再苦,妈妈都会用节约下来的钱为我们买新衣新裤,做一双千层底棉鞋,让我们全身上下焕然一新。
过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便开始清洁大扫除,杀猪、宰羊、磨豆腐、炒花生、油炸食品、准备年糕,仿佛一股肉香扑鼻而来,四处飘散。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节,那股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穿着崭新的衣服,拿着崭新的压岁钱,与小朋友们尽情地玩耍。看大戏,观舞龙,放鞭炮,走亲戚。玩得开心,玩得舒心。那股年味浓浓的、甜甜的、香香的。
记得30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表弟从西安赶回三台农村老家过年。腊月二十八,屈指一算,离春节不到三天时间。从西安到三台老家,要坐火车、转汽车,最后徒步十几里山路才能到家。正逢年关,车票十分紧张。如果车不晚点,一站接一站不耽搁,大年除夕晚上还能赶到家吃团圆饭。如果途中稍有误点,吃团圆饭就成问题。车票只有一张,我俩用一张票硬挤上了火车,在车厢里东躲西藏到达了绵阳。时间已是年三十上午10点过。到县上的长途班车已开走,为能赶回家吃团年饭,我们归心似箭,翻山越岭,一路小跑从绵阳徒步几十公里。下午4点,终于顶风冒雪赶到了家。看到风尘扑扑归来的儿子,一直站在村口等我的老父亲,高兴得紧紧拉着我的手直抹眼泪。白发苍苍的老娘听说我回家了,乐得站在院子里拍着巴掌一个劲嚷:“谢天谢地,儿子终于赶到家了。”
迈进家门,烤着火炉。我当即被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包围,听着远近“噼噼啪啪”迎新辞旧的爆竹声,嗅着满屋飘香的年夜饭,没有半点的疲倦感,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今天,不管是留守家门还是漂泊异乡,过年团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们思故乡、念亲恩、尽孝道、解乡愁的最好践行。
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便捷发达,日行千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出行方式,让渴望过年团圆的人们少了麻烦和忧愁,多了便利和轻松。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看着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喜庆的春联映入眼帘,我对春节已不再是那么期盼、惊喜,而是多了一份厚重和责任。但是,每当想到乡村的春节和儿时的年,我就充满激情,信心百倍,归心似箭。
回乡过年,年在老家。乡村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乡民淳朴热情,那里有老屋,有父老乡亲,有儿时的记忆,有浓浓的年味和人情。
年在乡下,回乡过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期盼。
新闻推荐
雪在下,雪一直在下。从河的这头到山的那头,从城市的街头到乡村的道口,从我的案头到母亲的肩头。那年冬天,随着呼啸的北风驱车...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