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培育新优质学校 代表委员这么说

来源:西安日报 2021-02-04 04:30   https://www.yybnet.net/

去年,西安市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惠及学生107万人。今年西安市教育局又遴选出22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启动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上图: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下图:西安高新一小麓湾分校的校本打写课堂。(资料图片 记者 冯炜 摄)

代表声音

中小学设立教科研部门多措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记者张杨

2021年,是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市两会上,“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他们围绕青年教师成长、推进“三名+”工程深化升级等多个方面畅谈真知灼见,为西安市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过去两年,我们聚焦建设教育强市、聚焦三年行动计划,西安的教育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最关键的一年,核心要义即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让我们的课程、课堂真正实现对学生育人方式的变革。所以,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可以说势在必行。”市人大代表、西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表示。

“要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大教研力度,激发课堂活力。”解慧明建议,在西安市各中小学设立教科研部门,使校级教科研部门能够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同时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为市教科研部门,西安教育科学研究所将按照‘一校一策’原则,从教育评价、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培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助力新优质学校全方位提升。”解慧明表示。

“新优质学校的成长提升,是补齐西安市教育短板最重要的一步。通过推动新优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教育均衡才能真正实现。”市人大代表、市六中校长王坤认为。

作为一名从教34年的教育工作者,王坤提出:“教育教学的薄弱和设施条件的落后往往是相关联的,所以首先要提升校园的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建设好校园环境。当然设施环境一流,也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就高。所以要想尽千方百计把教师队伍建强,尤其要通过师徒结对实施‘青蓝工程’、加强‘同头课’学科教研等多种举措,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还要通过政策引导,确保新优质学校生源。走好‘教学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培养、稳定学生生源’这三步棋,势必能使新优质学校迅速成长。”

市人大代表、曲江新区教育局局长张黎波表示,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是回应百姓关切、实现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今年我们将对辖区内遴选出的3所新优质学校创建学校提供倾斜性的投入,制定‘一校一策’,补齐学校短板、提炼教学特色,激发学校校长班子、教师团队的活力,在校园设施提升、课程设置等方面,调动全区资源,支持学校创建工作,让更多学校成长为市民心中喜爱向往的好学校。”

委员建议

持续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扩大名校“造血”功能

■记者朱雪娇

市民进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持续发力提升教育软实力,办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建议》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名校+”办学体制,特别要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夯实人才基础,增强学校“造血”功能。

围绕提升教育软实力,促进新优质学校的不断成长,市民进建议,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持续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学能力。实施“螺旋递进式”培训,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为新优质学校补充中坚力量;完善“名校+”办学体制,推进纵深发展。组织专门力量对名校的带动力和“+校”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评估,科学搭配数量,注重实际带动效果,真正做到领得住、带得动、能落地;建立名校与“+校”师资交流任教机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对名校的扶持力度和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发名校教师在服务好本校的基础上,积极带动“+校”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步伐。

“同时,还要持续关注农村教育发展,补齐教育短板。城镇学校要设立专岗,确保乡村教师入校交流锻炼。”市民进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城镇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提高招聘教师试用期待遇,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加强与国内知名师范类院校的联系,建立定向合作机制,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实习、在职教师培训交流,提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夯实人才基础。

市政协委员贺三宁认为,“名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名校所带“+校”,不宜过多,以两三所为宜;要进一步加大“+校”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此外,要树立典型,让“+校”中脱颖而出的学校,站在名校的队伍里,迅速成长为新的优质学校,逐步成为名校,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带领新的“+校”一道前进,使名校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扩大。

会外连线

从回民中学到市23中分校的“蜕变”

让更多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记者马昭

如果不是“名校+”工程,这6棵香樟树不会站在市23中分校门口,不会成为学校的“守护神”,每天目送孩子们上学放学。它们见过如今的熙熙攘攘,却不知道,3年前,这里只是一所无人问津的学校。

市23中分校是以前的西安市回民中学,在“择校热”的大背景下,这里曾经因软硬件条件跟不上而备受冷落,整个学校只有不到100名学生。许多学生只是把学籍挂在这里,人却在“名校”就读。市23中校长邓浩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回民中学的情景:学校环境不好,校园文化也很欠缺。教室里的设施也和智能教学不沾边,孩子们没劲儿学,老师们也没劲儿教。

两年多前,“名校+”工程将西安市第23中学这所名校与西安市回民中学扭在了一起,两所学校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全方位的融合。

“蜻蜓点水式的帮扶容易,深度的融合却很难。”邓浩回忆道:拆除校园违建,保证了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空间和安全;所有教室更换了智能黑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室加装了新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级;学校新建了食堂、计算机教室、智慧图书馆、彩色电子屏……凡是市23中有的,分校也都有。

为了保障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学校还封闭了原来存在安全隐患的西校门,在社会路上重新开了一个校门,并对新校门进行了绿化美化,种植了6棵香樟树,还移来了景观石。从此,香樟树成了孩子们的“守护神”。

硬件可以复制,软件呢?对学校来说,最终拼的还是师资力量。这也是“名校+”的意义所在。

“当年最大的举措不在硬件,而在生源和师资力量的分配。”邓浩说,2018年秋季招生,分校新招的100多名初一新生全部到市23中本部上学。而升入初三的13个毕业班全部搬到分校。初三年级的所有老师也随之迁往分校。这个“大融合”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后,市23中所有的初一初二学生都在本部上课,初三搬到分校区。两所学校一个校长、一套人马,所有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名校+”工程之后,市23中非但没有像家长们担心的那样“被拖垮”,反而让“被帮扶”的市23中分校变得炙手可热,成为莲湖区升学率名列前茅的好学校,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回民中学是“名校+”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说到底,“名校+”工程,是把市民家门口的薄弱学校变成了好学校、变成了备受欢迎的热门学校,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从中获益。

去年,西安市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惠及学生107万人。在“名校+”的基础上,今年西安市教育局又遴选出22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启动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培育一批新优质学校,让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无论是‘名校+’工程,还是‘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都是西安为平衡教育资源,化解“择校热”问题的大工程。随着这一项项大工程的深入推进,我相信西安的教育环境会越来越好,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学生家长蒋彦说。

新闻推荐

春节前 西安投放储备蔬菜12000吨 土豆、白菜、大葱、洋葱等9类,投放价低于市场零售价10%以上

2月3日,西安市商务局发布关于投放政府冬春储备蔬菜的公告。春节即将来临,为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平抑物价,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培育新优质学校 代表委员这么说)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