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上岁数的西安人都对道北的大明宫影剧院留有印象。过去从北关十字自强东路往东走,过了华峰面粉厂,靠北有一条不宽的街道叫作“建强路”,走进去约有200多米的距离,靠路东就是大明宫影剧院,门牌是“建强路13号”。大明宫影剧院建于1957年,1958年6月开业,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家就在自强东路上住,距离大明宫影剧院很近,因而经常到那里去看电影和戏剧。
大明宫影剧院是一座淡黄色的建筑,大门外是一排排橱窗,里面摆着很多电影画报。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一张一张仔细地看,记得最早在橱窗看到的电影画报是《自有后来人》和《羊城暗哨》。橱窗上方竖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电影广告牌,上面张贴着每次上演的新电影海报。每到天黑时,广告牌上的大灯泡就亮了,照得影剧院门口亮堂堂的。影剧院大门里是前厅,走过前厅就是观众观看厅,设有座位948个,舞台上既能放电影又能演戏剧,因而还设有演员化妆室。这家影剧院时而有外地剧团演出戏曲,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放电影。
大明宫影剧院曾是道北一带唯一向社会开放的影剧院,建强路也由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圈”。我记得在这条不宽的街道上,有小饭馆、杂货店、烟酒店、小人书店等,影剧院门口还有许多摆摊卖瓜子、花生、冰棍的。进了巷子,老远就能听见小摊贩的吆喝声:“瓜子五分一包,炒花生一毛一包,大众冰棍五分一个。”那些摊贩把瓜子和花生用书本纸包成一个个上尖下圆的小包包,放在篮子里,炒花生酥香酥香的,好吃得很。建强路上还有两分钱一杯的茶水摊,夏天偶尔还能碰见卖西瓜的小贩。那小贩骑着一辆加重自行车,载着两大筐西瓜,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块木板,上面摆着切成小块的西瓜。
那时电影票相对较贵,小孩子没钱买票又想看电影,那就得想办法“混票”。“混票”时,我和小伙伴事先埋伏在影剧院门口,趁众人验票之际,我们就利用身形之便紧贴着人群往进走。进去以后也不能大意,先赶紧躲进卫生间,等一会电影开始了,再跑出来寻一个没有人坐的空位子看电影,人来了就让开;实在没有地方坐了,就站在后边的过道上看,依然心满意足。倘若混不进去,我们就等着看晚场,电影快演完了,管得也不严了,此时跑进去,看上一小会儿,心里也美滋滋的。
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在大明宫影剧院看学生包场。一想到终于不用“混票”了,同学们个个挺胸抬头,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影剧院就座。没想到,电影放了一半忽然中断了,剧场里灯亮了,银幕上出现一行字:“片子未到”,台下顿时嘘声一片。不一会,送片员满头大汗地推着自行车进入观看厅,车座后边带着两个挎包,包里放着一摞摞白铁圆盒子。送片员把自行车停在观看厅后面一个小窗下,然后从挎包里拿出片盒放到一个能上下升降的盒子里,片盒随后升到窗口,送进了放眏室。送完影片拷贝,送片员又急匆匆地推车走了,电影继续放映,师生们这才安静下来。
到了1967年,我哥哥在西安市十中上学,有一次,他们班上组织学生到大明宫影剧院学习实践一段时间,恰逢影剧院内部上映老电影《不夜城》《清宫秘史》《啊,海军》等。哥哥想办法给我弄到一些电影票,我拿上票去看了好多场老电影,有时一天能看上两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1993年,大明宫影剧院毁于一场火灾。时至今日,我仍想念在那里看电影的日子,那美妙的观影经历让人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位于后卫寨的犬舍里多只宠物待售花1000元买宠物,竟然买回来一只重病狗。这段时间,家住西咸新区的王女士挺闹心。除了找...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