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从1927年建都,到1937年日本人攻入南京,这个本来就有点富庶的东南重镇,在市政建设方面,确实获得了非同凡响的进步。南京在突然之间,变得漂亮了,变得繁华起来,它变得非常现代化,变得开始跟国际接轨。
当然,还有国民党的老对手共产党,从1930年底开始,先后进行五次大围剿。
这些马不停蹄的战乱,离南京都很遥远。南京以中央的名义在指挥作战,报纸上都是些报捷的好消息。事实当然不完全是政府宣传的那样,好在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与南京的城市面貌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样,国民政府也在风雨中一天天变得强大,蒋介石的独裁地位,也一天比一天更稳固。1927年,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刚进入南京,他也就是一个最高军事将领,在国民党人地位中,还屈居后辈。到1937年,经过西安事变,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似乎已不可动摇。
因此,说到南京的“黄金十年”,不得不强调两点。第一,这段时期,欧美经济大萧条,国际形势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急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南京此时大搞城市基本建设,正好给了西方世界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都可以在南京大出风头,大显身手。第二,外患和内乱也造成了一种新的凝聚力,抗日成为首要话题,“九一八”事变让中国失去了东北四省,紧接其后的淞沪“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国难和救国成了最常见的标语口号。
南京市中心,也就是新街口广场,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炸弹模型,它预示着战争或许根本无法避免。多难兴邦,严重的内外交困,既是南京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难题,同时也是造成“黄金十年”的直接动因。譬如中央军对红军的围剿,每一次都没有成功,然而最终结果,是红军越来越困难,最后被迫转移和长征。红军在前面跑,中央军在后面追,这一跑一追,客观上扩大了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区域。前面已说过,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各省地方军阀并不完全买账。红军长征的路过,让地方军阀陷于两难,要么剿共与红军血拼,要么让出道来,让中央军深入其境。
很多人都相信,1936年底的西安事变,最大获利者是陷于困境中的共产党,却不知道事变的和平解决,也让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蒋的领袖地位因此被真正确认,到圣诞节那天,在张学良陪同下,蒋介石离开西安飞往洛阳,消息传出,举国狂欢,爆竹声彻夜不绝。第二天中午,飞机从洛阳飞抵明故宫机场,南京市民夹道欢迎,万人空巷。
自从1927年北伐革命军进入这个城市,如此热闹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还是第一次。抵达南京的第二天,不止是南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蒋委员长脱险大会,庆贺国家躲过了一次劫难。
酖毒山川亦可怜
太平天国以后,南京人印象中的城市领导者,首推曾国藩。说老实话,大家对他并没什么太好印象,毕竟他杀人太多。对于这个城市的居民来说,“曾剃头”的恶名,永远也别想除掉。除此之外,便是“效管仲设女闾”,开放被禁止的妓院,繁荣红灯区,恢复秦淮的风花雪月。多少有些存心抹黑,曾国藩以一个胜利者姿态,给这座城市再次定位。潜台词很直白,南京有点堕落并不可怕,关键它不应该有太多野心。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经历了“黄金十年”,开始忘乎所以,忘记了历史教训。繁华总是美好,现代化进程让人很享受。新生活运动一度也曾轰轰烈烈,事实上,进入近现代,南京获得了不少发展机会。首先,几乎所有的晚清名宦能臣,都在南京做过父母官,当过两江总督,他们虽然未能见到辛亥革命,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作为城市管理者,都有过很大功劳。
中日甲午战争刚结束,张之洞便在南京修建了江宁马路,开始尝试把城市往现代化的路上领导。他还提议修建了吴淞至江宁的铁路,也就是后来的沪宁铁路,创办了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当然也包括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从一个城市的发展史来看,二十世纪的前半段,南京这座城市确实有过很好际遇。张之洞两任两江总督,写过一些与南京有关的诗,譬如他的《金陵杂诗》十八首,其中有一首让汪精卫感慨不已:
兵力无如刘宋强,励精政事数萧梁。
何因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
抗日战争期间,山河破碎风飘絮,成了大汉奸的汪精卫,想到张之洞的诗,尤其“酖毒山川是建康”这一句,不禁要连声发问,大发感慨,高呼“其然,岂其然乎”,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于是也写了一首挺不错的旧体诗:
忧患滔滔到枕边,心光灯影照难眠。
梦回龙战玄黄地,坐晓鸡鸣风雨天。
不尽波澜思往事,如含瓦石愧前贤。
郊原仍作青春色,酖毒山川亦可怜。
据说汪的这首诗,曾流传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很多人都看到,郭沫若还亲自做了考证,弄不明白“如含瓦石”是什么意思。以郭老先生的学问,应该不会不知道,关键还是在字面背后。
古人习俗,在死人口内要塞进珍珠宝石,既显吉祥富贵,又能防腐拒臭。这是一种待遇,也是荣誉,如果生前不忠不孝,不图上进不够富贵,死后口中就没有珍宝,只能含一块最普通的瓦石,于是照例没脸面去见先人和祖宗。汪精卫显然对“如含瓦石”的形象情有独钟,在《题高剑文画镇海楼图》的诗中,他也写到这四个字:
怀抱久如含瓦石,风尘原不涴山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一件很简单的事,可以做出不同解读。譬如口含瓦石本义是励志,希望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愧对祖宗。但是古人也可以用它来讥讽,嘲笑那些兢兢业业的迂腐之人,风流潇洒的文化人并不喜欢死板,不喜欢僵化,譬如六朝时的阮孚,就嘲笑“勤于吏事,以匡风正俗为己任”的卞壶,说“卿常无闲泰,如含瓦石,不亦劳乎”。换句现代的大白话,就是你总是这样一本正经,成天这样装,累不累呀。
正版国民政府已经迁到重庆去了,南京存在的只是伪国民政府。这时候的汪精卫,完全脱去了年轻时革命者光环,早就风光不再。然而他还是在装,在演戏,在南京市中心,还挂着汪精卫的巨幅头像,“领袖”一词还被某些人常常挂在嘴上。具有抗日意味的炸弹模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一个玩意,有点不伦不类,竖立在广场中央,又像纪念塔,又像广告牌,最上端是汪的标准像,自上而下写着一串大字:
汪主席是带领我们和平建国的领袖
“和平建国”是汪伪政权的遮羞布,此时的南京人,生活在日本军人铁蹄之下,充分领教了小日本的厉害。
下期看点:日本人的战车攻入南京中华门城堡之前,这座城市几乎有六年时间,都在积极准备对日作战。六年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虽然事发东北,因为南京是首都,要求政府出兵收复失地的呼声,从此再也没停止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乐)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了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西安大唐西市小镇聚力发展主导产业,作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