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保障市民生活之需。(资料图片 记者 郝钟毓 摄)
■记者杨旭
“之前崇尚断舍离,疫情过去,我发现自己又开始囤货!”跟朋友聊起疫情后遗症,家住灞桥区的李一斐女士如是说。记者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家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改变。多日的居家生活让不少人遭遇“存粮”不足的情况,于是疫情高峰期过后,囤货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那么,囤货有必要吗?囤货时又有哪些问题容易被忽略?大家应该注意什么呢?
你爱“囤”吗?
“前几年我就会趁着促销活动囤积很多生活用品,每天都要用嘛,趁便宜多买点儿!每次促销活动过后,家里就会出现成箱的卫生纸、洗衣液,整套整套的洗发水、护发素之类。”李一斐告诉记者,一开始她觉得自己捡了便宜,但是后来发现每次都囤,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结果就是一直在用很久之前买的东西,有时候还要刻意地加快使用。“尤其是护肤品,好几瓶都没拆封,直到过期被我扔掉。后来想想,这样不仅很花钱,还丧失了自己对于生活的分寸感。”
“某某卫生纸买一送一,快去买啊!”“这个牌子难得打折,趁便宜多买点儿!”……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样的话语总是时不时出现在大家的“耳”边,引发大大小小的囤货热。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市民都表示或多或少曾热衷于囤货行为,其中不少市民还表示这样的习惯保持至今。
不难发现,疫情期间由于特殊限制,“囤货”的现象尤为明显,很多从来不囤货的人们都纷纷加入“囤货大军”。家住高新区的杨女士告诉记者,2月份疫情正严重的时候,由于采买不便,她一次性购买了许多冷冻肉品,一直吃到现在还未吃完。
“我已经很久不采购生鲜了,最近还买了够我和妈妈用两年的护肤品。”杨女士调侃道,“现在我觉得自己还有疫情后遗症,买东西会买很多。”
“囤”还是“不囤”
近日,杨女士看着自己疫情期间囤积的还未吃完的冷冻肉类,无奈地说:“我觉得我这样囤货的心理不是很正常,其实没有必要买那么多,最后反倒成为自己的负担。现在生活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物资采买完全没有困难,我计划把这些解决掉之后,随吃随买,还新鲜。”
“现实告诉我们大量囤放生活用品并不是明智的选择,除了容易造成物品的浪费,也容易给自己带来经济负担。当然疫情以后我更觉得没有囤生活用品的必要,国家能够保障人民生活所需,所以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平静面对。”有市民这样认为。
然而,也有不少人在记者的走访中给出了“适当囤货”的一致理由“有备无患”。
口罩、卫生纸、湿纸巾、压缩饼干、洗衣液、常备药、手套、矿泉水、手电筒、应急灯……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列的清单,详细列清楚了他决定囤积的22类物品和数量。“看了他的清单,我觉得这些物品应该要囤一些,既可以满足平时的生活需要,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在高新区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答静玉表示。
市民小晶以前给宠物猫“柠檬”买猫砂一般一次买5袋,差不多快用完时再买新的。疫情期间,由于快递无法及时送到,她买的猫粮和猫砂晚了一个多礼拜,无奈之下只能自己给猫做了几天饭。快递恢复正常后,她决定一次囤20到30袋猫砂在家,猫粮也要多买几袋备用。“感觉这样稳了,哪怕3个月快递不能进城也没影响。”
“以前有人说囤货是浪费钱,但是通过这次疫情,我个人觉得大家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市民张雨指着自己储存了半年用量的口罩、纸巾、湿巾、消毒用品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平常冬天就有囤积口罩、湿巾等物品的习惯,所以疫情期间她并没有因为买不到口罩而过于恐慌。
考虑实际合理囤货
“囤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内心有孤独感、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有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有一部分人是漫无目的的囤货,大批量买,用不完就二手卖出,其实没有必要。囤货的目的是让生活得到规整和生活富余,提倡的是合理的利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适当囤货。
经历疫情之后,应急物资的储备变得备受重视。有市民建议,可以给家里备一个救生包,把地震、火灾能用到的东西和抵抗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考虑进去,囤积一些物品保证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时间内够用。“口罩、消毒液、手套这些应急物品肯定要常备,适当多一点儿,然后再囤点儿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方便面罐头,卫生纸、清洁用品和消耗品,能存得住,但数量也不用太多。”
“当然,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囤,一些东西并不像大家以为的有很长时间保质期,比如有的市民甚至误认为卫生纸等物品不会过期。”有专业人士提醒大家,囤积生活物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和保质期,最好定期检查保质期,及时处理过期物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明)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市场的冲击,日前,碑林区成立文化和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