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华
读书如饮茶,每个人喜好不同,阅读爱好各异。我爱看文史,平日翻手机爱读朱文杰先生的文章。他的作品犹如一壶老茶,醇厚温润,细细品来,回味无穷。但手机上读文章,字小、篇目亦少、熬眼费神,似乎缺了执一卷书,墨香轻飘的安逸气氛,少了一种畅快淋漓,悠哉乐哉的阅读快感。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朱先生在铜城负责《铜川文艺》工作时与家父有交际。他是一位慈祥长辈,曾题字送我一本《朱文杰诗集》。今年初春,我又幸得朱先生撰写的《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书捧手中,一时看得痴迷,读得痛快,品得生趣,对如何写文史类散文启发颇多。朱先生是西安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更是当地文化的研究者。城墙小巷旁一座破旧老宅、一潭干涸涝池和一株虬髯古树,他都了若指掌,明白出处。钟楼及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历朝历代遗老遗少的,还是当代工农商学兵的趣闻轶事,古都烟云,十三朝风流,他都娴熟于心。朱先生念亲情、寄怀念,手捋胡须,轻扶眼镜,淡淡地说,慢慢地讲,娓娓道来……这部长篇巨著是对西安城人文历史的考证,也是对名人典故和百姓故事的总汇。
从铜城南下西安有百十公里,我常进城办完事,要份麻酱凉皮、腊汁肉夹馍、冰峰汽水的“三秦套餐”,吃好咥美,环顾陌生城市,踌躇斟酌一番,不知何处可游,以打发闲余时间。但通过朱先生的描写西安老街巷的系列文章,一座集文化历史、美食美景于一身的古都,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记忆老西安》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精彩故事内容,再现了西安鲜活的历史文脉,为古城立了一座文学丰碑。我学识浅薄,不敢妄自言论,只是管中窥豹,讲一讲对书中一位玩家、一座牌楼、一味美食的阅读感受吧!
老西安人纪溪坪,祖上显赫,爷爷是国民政府高官,父亲为农业科学家。但他是个玩家,很会玩,不但斗蛐蛐、玩蚂蚱、耍鸟、养花,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盛夏一天,纪溪坪在西仓档子闲逛,见一位小伙子坐在马路牙子上哭,觉得奇怪。上前询问,才知小伙从山东贩运来一卡车蝈蝈,谁知西安酷热难当,蝈蝈中暑,濒临死亡。纪溪坪安慰道:“别急,我给你医治”。经过他的一番折腾,妙手回春,一车子蝈蝈起死回生。他养的百灵鸟,叫声美妙动听,婉转多变,将各种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这一声是学主人弹钢琴的“芭音”,那一声是学老人的咳嗽,另一句是隔壁的公鸡叫,又一句是深巷狗吠,还有蛐蛐纤细的长鸣。
纪溪坪善于吹竹笛,声音高亢激越,似乎能够穿云破雾。他谱写的歌曲《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富有陕北民歌风味,发表后迅速走红,影响了一代人。有一次,北京老知青聚会,说起当年插队下乡延安的艰苦生活,一位知青一时动了情,从声泪俱下,再到放声痛哭,说是上了纪溪坪这首歌的当……可见当时《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的影响力有多大!从文中看出,纪溪坪干什么都能做到极致,玩什么都能够玩出水平。
朱先生对于梁家牌楼的叙述文字,令人拍案叫绝。该地虽然叫做“牌楼”,实际是一条清初形成的老街巷,也是西安人文荟萃的繁华之地。
民国年间,整条街都很气派,高门楼的三进四进深宅大院,一家连一家,庭院幽深,门墩石刻,照壁砖雕,兽脊飞檐,青砖黛瓦,楼阁花廊。朱先生挖掘了一千多年前唐代京官、诗人、书法家、天文学家在此生活的史实。他也讲到这里清末民国时商铺、会馆、银号,秦腔班社的传说,辛亥革命先驱的故事。梁家牌楼是朱先生年轻时上初中的地方,西安市第二十七中是其母校。他用饱含深情的笔端,写出了校舍的变迁史,又将求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事件,以及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趣事一一记述。
随着斗转星移,梁家牌楼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漂亮的青砖高门楼,一座座宅深数重的四进大院,皆被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取代。朱先生为此扼腕叹息:“西安古城内的建筑格局,奠定了十三朝古都的老街老巷老宅院,差不多都烟消云散,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死板呆滞、缺少人气的千篇一律的现代简易楼房。这才是呜呼哀哉,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呀!……在我的记忆中,梁家牌楼建筑的精美程度,与西安全城的老街道比,绝对称得上一流。可是这一切都经不住破坏呀!”
朱先生笔下饮食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写到西安名特糕点“德懋恭”水晶饼时,文字如花团锦簇:
因其饼顶金黄,浑身雪白,晶莹剔透,犹如水晶而得名。德懋恭水晶饼被称为“秦式糕点”的头牌,百十年长盛不衰。主要是选料精良,工艺考究,风味独特。德懋恭水晶饼,皮酥馅足,油而不腻,入口绵软,馅中能吃到冰糖粒,还能吃出玫瑰的芳香和橘饼的清香。让你尝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小小水晶饼包涵着民风民俗大文化,读了朱先生这一段描述文字,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记得逢年过节和爸妈去看望外爷,带的礼品中必有“德懋恭”水晶饼。当年,外爷解开系绳,打开麻纸,笑呵呵地品尝水晶饼时的惬意表情,至今历历在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铜川当地老人们认为世上最好吃的食品有三样,一是早上刚炸出来的金黄糖糕,咬上一口酥脆又烫嘴;二是逢庙会街道上卖的甑糕,口感黏软香甜,又很饱腹;另一个就是节日期间晚辈送上的“德懋恭”水晶饼了,这味美食糕点不仅代表儿女一片孝心,也是在村头晒太阳时老人闲聊的话题。
除了水晶饼外,朱先生在书中还展示出一系列名优小吃:大莲花池、二府街一带的贾家灌汤包子,老铁家腊羊肉和水盆羊肉,王家羊肉水饺,老盛家麻酱凉皮,老刘家肉丸胡辣汤,以及教场门的饸饹……他把西安的各种食品小吃的来龙去脉,百年老字号店铺的变迁历史,创始人、传承人,甚至食品味道、配料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展示得清清楚楚。这些文字是老西安人或者说陕西人舌尖上的记忆,也是精神上的记忆,让他一一掰开来重新回到大家的心头。
合上朱先生的书,我闭目凝思,心中重新认识这座古都:西安的大街小巷里面到处卧虎藏龙,是个文化传统,文艺积淀深厚,文脉绵长的地方。西安城,代代有奇才,辈辈出英杰,正如世园会主题歌《送你一个长安》中唱的“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朱先生平易近人,言谈幽默,做事诚信认真,写文章朴质老辣,倾心倾力于文化事业,而不热衷于在官场中钻营。他是苍天专门为西安量身定制的并派送下凡来钓沉稽玄,翻腾西安老底子的“半城神仙”中的一员。
有多位文化名人对《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作出评价:
作家叶广芩说,西安的文化是深沉厚重的,是耐人寻味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所以我们今天读《记忆老西安》的时候,才觉得他的珍贵,才觉着他的深厚。
诗人商子秦认为,这本书记录了城市变迁,恢复了城市文化肌理,每一条街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是鲜活历史的再现。
而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从书中又得到什么启示呢?
西安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在周、秦、汉、唐等朝代,这里是中国的行政中心,也是文化中心。
历史上,这座古都曾诞生过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如诞生于西周、春秋时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吴道子、阎立本、周昉,以及北宋范宽的绘画,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等等。五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东迁,长安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变成了西安。我本来以为,几千年的文化脉络已经中断了,没有了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繁华。但是,读了朱先生的著作后,我才明白,西安并没有一直衰老下去,变成一座毫无生气的“废都”,这座文脉厚重而绵长的古城,依然充满了无尽的生命力。
最后,我祝福朱先生!期盼着他的《记忆老西安》第二卷顺利出版问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志杰)“扫描二维码足不出户日进斗金”“下载APP轻轻松松赚钱”……看到这一类的广告你可要长个心眼儿,因...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