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刘燚用坚韧的毅力寻找生命的美,成为“轮椅上的行者”。记者 翟小雪 摄
生命只有一次,怎么让它绽放光华?“85后”西安女孩刘燚(笔名易懿)用行动给出自己的答案——10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她不幸高位截瘫,却用坚韧的毅力寻找生命的美,成为“轮椅上的行者”,并于2014年出版第一部旅行散文随笔集《一切都没那么糟》。2015年,经本报连续深度报道,刘燚成为励志古城的“坚强女孩”、获评阿里公益正能量人物,她面对不幸的态度,鼓舞了许许多多身处逆境中的人们。
5年过去,刘燚于近日推出了自己的第三部文学作品《海海人生,终会相逢》,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告诉记者,自己依然只能用右手的小拇指写作,但生活也有了许多变化。文学是苦难里开出的花,刘燚这些年写下的上百万字,成为她“无法行走,却从未停止前行”的生活的最好见证。
曾以为的终点
原来是另一个起点
记者:从处女作《一切都没那么糟》,到2017年出版故事集《不期而遇,不告而别》,再到现在这本《海海人生,终会相逢》与读者见面,你写作的心境,有什么改变吗?
刘燚:这本书是我意外受伤10年后写的,也积累了我这些年关于旅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岁月沉淀和自我的成长,是《一切都没那么糟》的升华。五年前的写作,对我而言是疗伤,五年后,自己想问题可能更加通透。此刻,回头看那些留下过车辙的路,我才发现曾以为的终点原来是另一个起点,只要还有勇气出发,永远都不会无路可走。
记者:在经过报道以后,这些年有很多人和媒体、机构关注你的生活,也有读者说,你是平凡人中的伟大者,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刘燚:我是比较淡定,我觉得关注过后,生活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我更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人看到残障人士的工作生活时,大家不觉得是稀奇,而是觉得很平常,这是社会最好的包容。这些年,一直陪伴我的依然是旅行和写作,写了有上百万字了吧,生活也更积极——我现在的正式工作是在外企进行文案工作,也给媒体供稿,并打理自己的公众号,我觉得这是生活给我的最好的褒奖——让自己过成了平常的样子。
在“行走”中
逐渐与伤痛和解
记者:这本《海海人生,终会相逢》并不像平常意义上的旅行故事集,没有按照时间、地域去分章,看起来,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你对人生的理解?
刘燚:是这样的,我不会刻意去强调困难、煽情,也不会“打鸡血”,真挚中情感的文字才是掷地有声的。从第一次战战兢兢出门到现在,我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国家、二百多座城市,除了南极洲没去过,世界四大洋、六大洲都去过了。在一次次的远行中,我能感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完善。我非常喜欢去认识完全不一样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我曾坐着轮椅进入热带雨林“探险”,在耶路撒冷经历枪击事件和冲突,体会过里约贫民窟冷暖,还在哈瓦那让古巴大爷剪头发……我在“行走”中与自己对话,也逐渐与伤痛和解,希望由此而生的文字,也能带给读者更成熟也更深刻的,关于痛与宽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更好地直面自己的人生。
活成轮椅上的
漂亮“行者”
记者:你觉得写作和“行走”这两者给你带来的是什么?
刘燚:我很感谢和珍惜写作。写作现在对我来说,几乎是我能唯一独立完成的事情,虽然我只能用右手小拇指敲键盘,每写完一本书,小拇指都会磨出茧,但它让我有了独处思考和情感宣泄的方式。至于“行走”,它不会解除现实的痛苦,但它会让你思想开阔,看到很多平日局限之外的东西——当你看到很多苦难时,苦难就不足为奇了,当你看到各种地域的各种文化,你就会发现每个地方都不是天堂,每个地方都不是地狱。眼界宽了,你会发现世界很大,痛苦其实很渺小。
记者:未来还会继续在写作中做一名“行者”吗?
刘燚:顺其自然。五年前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没想过还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但当出发了之后,脚步就没有停下来,我觉得人生也是一样——想出发的时候就出发,想写字的时候就写字,每一次出发和写作都要永葆初心。我也希望通过文字,让大众了解我们——在他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并不是按照“平常人”的方式活着,但也有和健康人一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让大家能了解这一点,是我特别愿意去做的一件事。
记者孙欢
新闻推荐
左图:4月30日,中建八局西北公司西咸新区高架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在横跨西宝高速独塔双索面景观斜拉桥工作面上,进行安装...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