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阅读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将复杂的研究成果清晰地“翻译”给世界。 ——马骉委员 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它使我的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读书。 ——张阿利委员莎士比亚说,“书籍是生活中的阳光和鸟儿的翅膀”;高尔基说,“每本书是一级小阶梯”;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不管是阳光、翅膀,还是阶梯、船,它们都寓意着书籍对于人类进步的不可或缺,让你我他或如赫尔曼·黑塞所说:“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又到了一年世界读书日。过去的一年,读书让你收获了哪些新感悟?阅读让你拥有了怎样的前行力量?让我们走进读书人的世界,听三位省政协委员谈读书的意义。
马骉委员:阅读是一场照亮心路的对话
□记者赵婧
“语言文字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谈及阅读对人文素养的积累作用,省政协委员、长安大学人才办主任马骉有自己的“理工科”读书观。
作为理工科博士生导师,马骉每年都会为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学习任务”——阅读二三本有趣的“杂书”,“文学、历史是首选,最好和专业无关,但一定要读纸质的”。
“读书少不可怕,可怕的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伪愉悦’。”马骉引导学生,在繁忙学业之余放下手机和电脑,静静体味卷书在手、墨香缕缕、浸润心灵的文化之旅。
对自小生长在农村的马骉来说,年少时与泥巴打交道的时光更多于读书。“学校的课本成为有限的知识传播载体,接触和阅读课外书籍几乎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攻读研究生时,马骉开始爱上阅读杂书。一位手不释卷的导师常以惊人的速度饱览各类书籍,马骉对此“本领”钦佩不已。怎样才能快速阅读?这是他最初阅读的动力。
润物细无声,马骉默默将阅读习惯保持至今,却早已放弃跟自己“较劲”。“前几年,我会给自己硬性规定阅读时间,顶着‘失约’的压力,渐渐使我对看书产生了逆反情绪。”
“阅读是一场照亮心路的对话。”现在的马骉,宁愿选择一种“顺其自然”的阅读方式。在他看来,广泛的阅读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还能通过读书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
“读余秋雨的《两方茶语》,分辨着绿茶的娇嫩诗意和乌龙的绵长意境;读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把形而上学的理论变成了活学活用的武器;读吕思勉的《中国简史》,从世界的辽阔视野梳理出新的历史脉络……”
在斑斓的阅读园地里,大道名儒,各树一帜;诗词曲调,连峰叠起。慢读书,读好书。在马骉眼中,经典书籍是文化的传承,感召着每一位读者在阅读之路上驻足品鉴。
“以前常去北京出差,赶早起办理完公务,买个汉堡就钻进书店,一站就是半天。”如今,便捷的物流省去了买书的路途,海量的书评又免去选书的踟蹰,读书便成了马骉的“宅家”乐趣。
床头、沙发、卫生间,处处都成了马骉的“书柜”。每日闲暇时,或在微黄的灯光下,与妻子抵足阅读;或在欢乐的餐桌上,与孩子分享书讯。“有时候来不及读完,一时找不到书签,随手扯掉一张纸巾夹进去。”
阅读成为马骉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希望能将这个受益的习惯“传承”给学生。“在学习累到头昏脑涨的时候,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在面对实验失败的时候,依旧怀有探索未知的勇气。”
“仅仅这些还不够,对严谨刻板的理工科人才来说,要通过阅读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将复杂的研究成果清晰地‘翻译’给世界。”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科学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马骉说,这是一种新的人才“本领”。
朱鸿委员:一个“一直和书打交道的人”
□记者唐冰
疫情在国内暴发的日子,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被困在“无尽的怀疑与思考”中,不断读书、写作。“不读书是不行的,对我来说它是生活的需要。由于社会工作和交往骤减,这段时间我用来读书和写作的精力更集中了。”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朱鸿先是当了18年图书编辑,而后进入高校教书,再到后来写作、出书,他称自己是“一直和书打交道的人”。
书籍,记载历史,反映当下,思考未来。关于读书的意义,古今中外已有太多阐释。“到今天为止,人类获得的最多知识依然是通过读书而来的。”对朱鸿来说,更愿意将读书的意义定义为“可以支撑人生、改变命运”。
这样的定义,并不是凭空而来。
朱鸿在少陵原上长大,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如果不是高考制度恢复,我很难想象自己现在的状态。”朱鸿说起并不那么顺利的高考,“到第三年才考上”。
三年备考时间,对朱鸿来说并不难熬:“我不断地读书、学习,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成绩一次比一次好,这对我来说是向上的状态。”
在《故乡难言》一文中,朱鸿提到年少的自己“开始厌恶少陵原,觉得它小,脏,落后,甚至幽暗。”但当真正离开那里,变成异乡者后再次回忆那段时光,他顿悟“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浅薄”。
这样的改变,在朱鸿看来,是知识的谱系所带来的。
“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它使我的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理想。不仅如此,还开阔了我的文化视野,擦掉了我的乡愿、迂阔和鄙陋。”从那时起他明白了,修养比蛮勇有效,节制、谦卑才能融入世界,并升至和谐的境界。
陶渊明、杜甫、苏东坡……他们都是朱鸿喜爱的文化人。“但我比他们幸运和幸福很多,我拥有自己的书房。”对于作家来说,书房不是一间简单的屋子,更承载了自己的精神空间。朱鸿把拥有书房这件事视为身处长期和平年代的馈赠。“每每想到这里,我要更加珍惜、更加努力的愿望就愈发强烈。人生短暂,要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要行善、爱万物,谨慎持重,不要给子孙留下笑柄。”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坚持读书的,不要在特定的时间才想起来读书。”现代生活物质丰富,相当多的信息依靠碎片传递,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阅读状态,但在朱鸿看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仅仅是信息,不能形成强健的思维。“要有大主见、大认知,还是要读经典,其中历史和哲学尤为必要。”
朱鸿读书,一般分为浏览和细读。“我会细读两种类型的书,一种是关于写作技巧的,比如我前段时间每晚睡前会读几封周作人的书信。第二种是哲学思想、神话和宗教类,比如福柯的书。”
他认为,读书和写作推动着思考,思考反过来也会帮助自己在读书上的选择,并促进写作。
如果要给读者推荐一本书,朱鸿选择《歌德谈话录》。“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关于自然科学、关于哲学等等方面的言论,还有歌德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重要思想,很全面。”
疫情期间,时闻病亡,身处这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中的朱鸿,不免会有一些思考。
“为了追求利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类显然在毫无节制地榨取自然的资源。”朱鸿在不断思考、反问,这是否是人类最合适最好的生活方式?人类怎么才能更理性更道德地生活?如果这是问题,人类会解决吗?“我认为人类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人类应该协调行动,以更好地爱护自然,更有度地利用自然。”
张阿利委员: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首席记者李荣
又是一年四月天,又到世界读书日。
“读书是伴随人一生的,任何时候都不晚。”4月22日,省政协委员、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阿利在谈及读书时说。
人为何要读书?在张阿利看来,从个人角度来讲,读书跟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读书使人增长知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让人生更加丰富精彩;从社会角度看,读书可以促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带动社会文明进步。
人的一生中,会读到很多书,每个阶段读的书都会不一样。“读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张阿利说,第一种是完成学历教育,这种学历性读书是一种刚性需求;第二种是职业生涯读书,属于专业领域读书;第三种是自我兴趣选择性读书,是提升自身修养。这三种读书类型,会伴随人一生中不同阶段和发展过程。
因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推迟了开学时间。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张阿利开始网上授课,业余时间,他还重读了《静静的顿河》《主角》《百年孤独》等经典小说。
“这些经典名著以前都读过,但每次看,感触都会不一样。”张阿利说,50多年来,自己读过不少书,每一本经典名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前段时间,还利用在线收听方式,听完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
近年来,一些畅销书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但张阿利从来不读这些畅销书。
“读书,一定要读经典书。”张阿利说,很多经典书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对生命的感悟凝结而成的,有的作家甚至穷其一生、历尽坎坷才写下一本著作,作品经过精雕细刻,融入了很多重要的个人体验和社会共鸣,更清晰记录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书给人的感悟更多、特点更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阅读已成为当下许多人的选择,电子阅读也慢慢地在代替传统的纸质阅读。
“电子阅读形式多样,阅读更方便。”张阿利说,电子化阅读让读书方式变得灵多样活,但形式无论怎么变化,都要读经典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
4月21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以“阅读·阅世界”为主题,举办了第十四届“西安读书月”西咸新区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暨第三届沣西新城“真人图书馆”文化交流活动,沣西新城向张阿利颁发了2020年度沣西新城“真人图书”馆藏证书,助推全民阅读。
“有书有知识就会改变命运,就会让人生灿烂。”张阿利分享读书心得,“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读书”。
面对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张阿利希望,在电子阅读多元化发展下,不管是读、听还是看,都希望读书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读书,要坚持读好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西安比亚迪乘用车总装生产线(资料图片)记者窦翊明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年的春天显得格外不同。对于正在加...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