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超通讯员刘婷婷牛晓程
“奶奶,该输液了!”
“大叔,今天精神不错!”
病区门口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张写着医嘱信息和鼓励话语的字条,字里行间蕴藏的满是关心与温情,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唐都医院护理团队与患者沟通的特殊法宝之一。
在战“疫”一线工作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身着防护服的举步维艰,到戴着满是雾气的护目镜也能熟练进行各种操作,队员们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而这其中有一个难题,几乎人人都会碰到,那就是方言造成医患沟通障碍。许多年纪较大的患者说着武汉方言,听不懂,隔着三层防护,听不清,这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怎么办?且看队员们巧施妙招、各显神通。
现场连线翻译
86岁高龄的汪爷爷操着一口武汉方言,这让来自西安的护士徐飞很苦恼,加上爷爷有些耳背,一来二回,徐飞急出了一身汗,爷爷也干着急没办法。这时,徐飞灵机一动,可以给爷爷的家属打电话做翻译。翻看病例查号码,徐飞用病区的公用手机,给汪爷爷的儿子拨通了电话。这招真给力,通过“翻译”的大声转述,汪爷爷终于明白了医嘱的内容,还简短地和儿子报了平安,他开心地笑着,竖起大拇指为徐飞的机智点赞。
常用肢体示范
“奶奶,量体温了。”看李奶奶没有反应,护士蔺海月只能抬起她的胳膊,将温度计放了进去。温度计接触皮肤的一瞬间,奶奶打了个冷战,细心地蔺海月想到,一定是刚消过毒的温度计太凉了,奶奶又没有心理准备。此后,她给患者量体温前,都会加一个环节,伸开胳膊,比划一个将体温计放入腋下的动作。“这样他们一下就明白了,也好有个心理准备。”这是她和患者沟通的窍门。
传递爱心字条
有些医嘱复杂,大家想出了写纸条的办法。纸小了换大纸,字细了换粗笔,为了让患者能看得清楚,护士们反复尝试。“奶奶,不要担心,咱们一起加油,会康复的!”“阿姨,现在开始你要记录好饮食和尿量哦!”一个问题,一张字条,成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模式。病房里,常常可以看到护士身着厚重的隔离服,蹲在床边,用纸笔和患者进行对话,了解患者需求,准确转达医嘱。有时他们还会写一些鼓励的话,画上笑脸和爱心,文字成了最美丽的语言。
一通电话、一个动作、一张字条,是战“疫”一线唐都医院护理团队工作的小插曲,却也诠释了医护工作者的医者仁心。语言虽有千万种,爱护患者的心意总是相通的。
图为唐都医院护理团队队员与患者相互打气加油。(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每天,我们都被许多凡人善举感动着,也有太多的英雄让我们肃然起敬。民警乔锦仁就是其中的一位。2月23日,57岁的他因公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