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大中小学陆续放假,作为献血主力大军的大学生们已开始踏上归途,每逢寒暑假便成为献血的“空窗期”。西安的无偿献血主要来源于街头采血,每到寒冬或者酷暑,街头的人流量少,采血数量也会下降。而另一方面,无数患者却在医院里苦等用血。
采血量虽连年增多
但跟不上用血量的增加
在我国,每年约1500万人次参加献血,其中18~55岁的人群占主要力量。每年的采血量达2500万单位(每单位200毫升,下同)、50亿毫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用血量也比其他国家的需求大,仅西安市每天的用血量达1000单位约20万毫升左右。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患者来到西安,西安市病源每年增长20%,临床用血量每年增长10%~15%,而全市采血量每年增长幅度仅为5%~7%。2017年西安市中心血站日均供血约824单位、16.48万毫升;2018年日均供血约888单位、17.76万毫升;2019年前十一个月日均供血约965单位、19.3万毫升,其中9~11月日均供血1022单位、20.44万毫升。所以,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有700人献血才能满足西安市的临床需求。如此算来,为了满足西安市的临床需求,每月至少需要2万人献血。
尽管采血量连年增多,但总跟不上用血量的增加。血站面临的采供血压力越来越大,西安季节性紧急缺血情况时有发生。
寒冷的冬季
呼吁更多爱心人士献血
据了解,每年夏季,省市政府等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会率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无偿献血。此外,医务人员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力,每年为西安市贡献血液超过20000单位、约400万毫升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市民自发进行无偿献血,临床基本用血可以得到满足,每位献血者及其亲属也可享受不同的用血优待。
目前正是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也是西安血液供应紧张的时期,大学生放假,市民大部分时间待在室内,街头采血量明显下降。我们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单位加入献血队伍,为了拯救生命携手努力。
华商报记者体验血小板捐献过程
1月15日上午10时许,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市中心血站献血,体验血小板捐献过程。
进入一楼采血大厅,拿出早已备好的身份证,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一个自助屏登记了个人职业、学历、电话等信息,随即打印出一张献血登记表。之后,护士开始为记者量血压。不知是否因为心理紧张的缘故,第一次测量居然血压飙升到150毫米汞柱,稍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测量,血压终于正常了,通过了第一道关口。
接下来是快检,需要在胳膊上抽取一点血液,通过仪器检测有无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因为想捐献血小板,必须要通过血小板计数检测。工作人员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计数合格。幸好记者的血小板计数在24万,属于较高水平。之后传染病快检也顺利过关。
随后,记者套上鞋套,进入捐献室。此时,捐献室内已经有七八位献血者,以中青年男士为多。记者从护士那里领到了采血台,这是一个可以半躺的座位,面前有一个移动小桌子可以放茶杯,还有一个专门放置手机的支架,有无线网,方便献血者刷手机看剧看书,环境看起来挺舒适。
此时,一套新的采血管路已经在采血机器上安置好,护士送来两小瓶葡萄糖酸钙口服液让记者服用。喝下酸甜的口服液之后,针管来了,针头比一般抽血的要粗好多,扎入胳膊时难免有些疼痛,但调整了一会儿之后,痛感就减轻了,红色的血液随之流出。之后又感觉到有点冰凉的刺激感,护士说是输入了盐水,这是为了让献血者感觉舒适一些。
一旁有个显示屏,上面有献血预计时间以及各项指标、压力等信息,护士说流速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机器自动配置的,并递给记者一个手握器,在血液输出时可以捏一捏,增大压力,但在血液返回时就不需要,如果出现异常状况,机器会自动报警。
因为血小板和捐献全血不同,血小板是血液流出后机器提取血小板,然后再将其他不需要的成分送回献血者体内,因此有回血的过程,整个献血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一般需要1个多小时,但献全血只需要五六分钟即可完成。
邻座来了一位中年男士,他已捐献了110多次血小板,获过各种奖励,令人敬佩。旁边还有一位男士也是经常献血者,他说只要有时间,身体允许,就会自觉来捐献。“正是因为这些常年献血者的坚持,医院患者才能用上血。”护士说。
此时,身旁的机器停止转动,宣告血液采集完成。护士拔掉针头,用绷带在胳膊上缠了一圈来抑制出血,并倒了一杯糖水给记者。然后,从机器里拿出一个长条袋子,说里面的黄色物质就是血小板,只有30毫升,也就是一个治疗量。“别小看这一点点,在医院里可以救命。”护士说。
第一次献血顺利完成,护士送来了献血证,还可以选择茶壶锅碗等纪念品,还领到了专门为捐献血小板者准备的30元交通补贴。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李琳 王玮 采写
新闻推荐
宠物用品琳琅满目2019年12月21日,在珠江时代广场的柴元滚滚甜品咖啡(柴犬主题)店里,顾客正在“撸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