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晓瑞
说到社区,大家第一印象是一处为居民盖章、开证明的办公场所,但社会在发展,居民对社区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由此,很多社区延伸出更多服务功能,就餐、休闲、健康养老……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区公共空间,又该如何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而不被“闲置”?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大到养老小到洗衣
功能设置需贴近居民的需求
布置温馨、环境舒适,三两朋友可以在自助书屋聊天小聚;房间宽敞、音响齐备,居民可以在舞蹈室尽情发挥文艺特长;专业医护、多种功能、小病康养都能在养老服务站完成……如今的小寨路街道大唐社区堪称“功能完备”,800余平方米的面积,“办公区”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则都是为居民量身打造的“服务区”。
“我们社区老年人占到了居民人数的1/3,所以康养功能不可或缺。”大唐社区主任张毅涛介绍说,今年10月份,在驻地单位和街道的支持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再次升级,在诊疗、取药、打针基础之上,又增添了日间照料、中医、康复理疗等功能。
今年75岁的社区居民张芳患有慢性病,长期服药的她是服务站的“常客”。近期,服务站新添诸多康养设备后,张阿姨来得更勤了。她说:“这里有免费的足疗桶,有仅收中药成本费的熏蒸仪器,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可以按摩,我现在闲了就喜欢在服务站坐着,一边享受这些服务,一边和街坊邻居拉拉家常,比待家里舒畅多了。”
康养之外,大唐社区更关注居民生活的点滴。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洗衣服不方便,社区为他们设置了免费的洗衣房;考虑老人做饭不方便,社区开设有老年餐厅,还提供送餐服务;为解决老年人更多的生活需求,社区还设置了志愿者活动室,并安排有理发技艺的人员每周定期为老年人免费理发。
灵活调整管理机制
使社区公共空间物尽其用
健全各类服务功能只是第一步,如何使其常态化,真正发挥作用,社区仍需下更大功夫。记者走访发现,西安市部分社区虽然同样也设有图书阅览室、活动室,但往往只在举办活动的时候才开放,日常由于管理人员不足、场地限制等因素,经常处于“闭门”状态。
“社区公共空间要想更好地开放共享、长期服务群众,人员配置不可或缺。”张毅涛说,在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社区一方面利用专项资金引进社会组织专业医护人员,主要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各项日常工作,社区开展的免费理发服务,便是由有手艺的社区工作人员和驻地单位志愿者提供的。
为充分利用公共空间,社区还灵活调整管理机制。其中,很受居民欢迎的舞蹈室,白天上班时间主要供退休人员在此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为兼顾许多年轻人晚上下班后练瑜伽的需求,社区安排晚间、周末的值班人员。有了值班人员,社区的自助书屋也变为24小时开放,居民可随时在此读书、上网、小聚,社区公共资源得到了“白+黑”的充分利用。
政策、资金支持是后盾
要充分发挥驻地单位力量
“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社区不再只是一个办公场所,而成为居民共同的‘家’,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来社区,来社区就跟在家里一样自在、放松。”张毅涛分享大唐社区的经验是,一方面是驻地单位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提供了社区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也和街道给予的资金、政策支持分不开。面对社区面临的人员不足、专业度不够、缺乏奖励机制等问题,他希望政府能够有更多利好政策,也希望更多社会企业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共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引进第三方社会养老机构,新城区西一路街道的红会社区也建起了自己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为居民提供餐饮、健康管理等服务,为热心文体活动的社区居民们提供活动的场所。“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近半年时间以来,得到了很多居民的认可,不过服务站的利用率还没达到最大化。”红会社区主任杨雄说,这其中有居民生活习惯的因素,也有居民还不知道社区的服务站是完全开放的原因。对此,下一步社区将加大宣传。
针对社区公共空间开放共享的一些问题,杨雄建议场地受限社区,可以尝试与驻地单位联系协调,挖掘驻地单位的闲置空间资源,包括一些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等。双方可以通过协议共建的方式,让这些场所也向居民开放。面对人员不足的问题,目前看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专项经费引进社会组织,通过第三方的专业人员多组织活动,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雷县鸿)11月6日,西安市举行“奋斗新时代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曲江新区专场。作为首批国家级文化...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