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1月4日,西安市“奋斗新时代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安国际港务区专场举行,全面展示了园区成立11年以来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展望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一带一路”上最大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和现代化国际示范区的美好前景。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西安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是陕西西安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三个经济”和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的核心抓手和重要平台,是陕西自贸区的核心板块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所在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浐河、灞河、泾河、渭河四水聚港,规划控制区1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89.89平方公里。2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曾是汉唐盛世的物流集散中心,当时商贾云集、东西交融、万国通商。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0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组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11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的陆港人,始终坚守为中国内陆“造港开埠”的使命,坚持“港-区-城”发展路径,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开创了中国内陆港发展的先河,建成了中国内陆第一大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省、市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发展“三个经济”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台。
“造港开埠”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园区成立以来,经济总量连年跨越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近年来实现了年均30%以上增长,连续6年获得了西安市考优秀单位。GDP年均增速达30%;地方财政收入8.3亿元,是2008年的41.5倍,财政收入增幅连年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29.81亿元,是2008年的58.48倍;限上社消总额241.4亿元,是2014年的9.65倍。国际港务区正在成为省市追赶超越发展的排头兵。
改革创新
建设中国最大内陆港
园区成立以来,努力建设中国内陆第一大港。创造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模式,形成了以长安号、“西安港”、开放口岸、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格局,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货源在这里集散分拨,超过七成的出口货物在这里集结走向欧洲和中亚,西安港已成为内陆地区沟通全国、联通世界的窗口。
提质增效
加快产业集聚
园区临港经济、电子商务、新金融、商贸物流、文体健康等五大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当年新注册企业数达到3221家,是2008年的87.05倍;近三年园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限上网络零售额占西安市近80%,占陕西省的56%;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企业数分别占到全省70%和90%,园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的“热土”、发展的“宝地”。
招大引强
主导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近年来,西安国际港务区引进了招商局集团、美国安博等国内外商贸物流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名企齐聚,阿里巴巴、京东、网易、蜜芽宝贝、苏宁、国美等国际知名电商企业纷纷落户,电商企业累计注册超过17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临港经济蓬勃发展,仅2018年就引进了49家科技型加工制造企业,将带动就业约5000人,计划实现年产值约500亿,被授予“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新金融全省领先,累计引入融资租赁企业超过122家、商业保理企业超过130家。文体健康酝酿蝶变,引进了华润文体、国广影视等企业,正在打造“一带一路”赛事名城。
新闻推荐
双11来了 卖场活动 十亿红包满天飞 国美“双11”不玩套路
今年的“双11”还未到,各平台的竞争早已“硝烟弥漫”,活动规则也最“难懂”:“盖楼”一天得2元红包、5元优惠券藏在大兴安岭...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