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的标题叫《一根鱼刺》,全文共5000余字。
作者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她说,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并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仅仅是记录当时的就诊经历和内心感受。
她的网名叫“三沙’S”,因为两岁儿子喉咙里卡了一根鱼刺,焦急奔走了多家医院求医最终化解了险情。
文字虽平淡,却无不透出当时焦灼的心情。她说,只想用这篇《一根鱼刺》的文章,给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一些就医参考。
孩子鱼刺卡喉急坏妈妈
事情发生在前几个月,“三沙’S”带着孩子在朋友家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在了孩子的喉咙里。
“以前老人们都说,吃鱼卡到刺,老办法都是喝醋、吃馍或者吞咽香蕉等等。但是现在很多新闻上说,这种老办法不但效果甚微,还有可能酿成更大的隐患。”担心处理不当,这些老办法第一时间就被否决了。她观察了一下,孩子喝水吞咽哭闹得很厉害,“三沙’S”决定去医院拔刺。
觉得取鱼刺也不是啥大手术,她带着孩子来到朋友家附近的一家医院。耳鼻喉科住院部一位穿着短裤和白大褂的年轻医生用手电筒观察了一下后告诉她,看不到鱼刺,还是去门诊挂号后用喉镜取。
一听要用喉镜,“三沙’S”的心里一沉。孩子才两岁,怎么可能会配合用喉镜取鱼刺?
鱼刺卡喉,孩子哭闹的很厉害,这让她心急如焚。
求助多家医院没成功
朋友建议,换家医院试试。
她又抱着孩子来到另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表示可以试试。
戴上专业设备,让她抱着孩子坐在问诊椅上,女医生还告诉“三沙’S”,如何扶住孩子的头。谁知孩子一见手电筒,瞬时大哭不配合,女医生试了几次,都撬不开孩子的嘴,最后对她说,真的无能为力。
鱼刺不取出怎么行?她又换了一个诊室。隔壁诊室的男医生,正在为一位成人扎到鱼刺的患者拔鱼刺。看到这一情况,“三沙’S”借机安抚儿子,“你看,大人也会扎到鱼刺,配合一下很快就取出来了。”孩子的情绪稳定了一些,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在男医生这里,他“撬开”了儿子的嘴巴,但是,孩子依旧是恐惧、抗拒,压舌板一进嘴他就咬住,男医生耐心地试了几次,最终还是没办法成功取出。
母爱给了她力量。“三沙’S”说,不行就再换一家医院试试,“无论如何,也得把刺拔出来。”
她先在网上搜到附近一家位于北郊的私立医院,值班电话拨打3次却没有人接。她又找到一家医院,电话打通后对方表示,“没有外科,只有儿保科。”
不到一分钟鱼刺被取出
折腾了半天,鱼刺没取出,孩子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三沙’S”决定先带孩子回家睡觉。“即使要做喉镜,也让孩子得有精力和稳定的情绪配合。”
回到家后,看着熟睡的儿子,她整个下午都在网上搜索处理办法。
下午5点多,孩子醒来,情绪不错。她让孩子喝了口水,发现他依旧很难受。结合半天来的经历和网上搜索得到的答案,“三沙’S”决定去西安市儿童医院试试。从北郊来到儿童医院,已经是晚上7点了。
填单子挂急诊,没有排队,两分钟,进诊室,一位张姓医生开始问诊,从何时卡到鱼刺,卡到鱼刺后孩子的反应如何,中间做过哪些治疗,期间吃过什么东西,喝了多少水,都一一询问清楚。
开始看刺的位置时,医生告诉“三沙’S”,如何稳住孩子的头、手、脚,说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她。孩子很抗拒,大声哭,嗓子已经嘶哑,医生一边稳定孩子的情绪,一边用压舌板“撬开”嘴巴,很快,张医生说:“看到了,特别小。”
取刺的过程,孩子还是抗拒压舌板,用牙紧紧咬着不肯松,医生给孩子不停地做工作,但多次尝试都没有用。压舌板终于被取出,“三沙’S”以为这位医生要耸肩说“对不起,我尽力了”,没想到医生又找出另一支压舌板,第一步撬嘴、第二步孩子作呕、第三步就取出了鱼刺。“三沙’S”说:“整个过程我都在孩子身后没有看清,因为太快了,可能就一分钟不到的时间。”
求医过程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忙活了一整天,终于化解了这场揪心的就医,孩子妈妈总算可以长出一口气。
她在日记里写到,如果不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已经在诊室里手舞足蹈了。
“三沙’S”说,一根鱼刺也许真的是个很小的问题,但一个灯,一个镜子,一个压舌板,一个长镊子,却真的不一定能解决好。医生的经验,耐心和与孩子的交流,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三沙’S”还说,写这些并不是为了表扬医院和这位医生,因为她连医生胸牌上的全名都没记清。她只想用这篇《一根鱼刺》的文章,给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一些就医参考。
首席记者葛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佳)记者昨天从西安市交警支队了解到,西安市幸福林带PPP项目建设工程建工路(幸福路至万寿路段)施工,将于10月28日2...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