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家屋﹄让认知?症长辈感受家的温暖
自1994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把每年的9月21日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日,至今已进入第25个年头。在这25年里,人们逐渐扭转了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看法,不再称呼它颇具歧义色彩的名字——“老年痴呆”,而是以“认知症”来称呼它。
□记者李鹏文/图
“一位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在酒席上直接拿起饺子放进兜里。儿子让他别拿,他却说,‘我儿子喜欢吃’。”这条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公益广告曾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种病。9月18日,记者走进西安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探访认知障碍患者的日常。
“老小孩”更需要爱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反应迟钝等现象。人们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人老了就会糊涂,很多老年人包括其亲属,往往将认知症相关症状当成是正常的衰老现象。
今年83岁的陈爷爷退休前是一名美术教师,待人和蔼热情。但渐渐地,陈爷爷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再后来还出现了排尿问题。家人将他送到养老院后才知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今年4月,陈爷爷的女儿去养老院看望他时,发现父亲脾气很大,甚至骂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女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将父亲送到专业的认知症照护机构。
西安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院长李博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治疗额叶、颞叶型认知症或减缓疾病的方法,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控制一些症状,包括使用药物,以及多运动、多参与社区活动、多动脑,如下棋、跳舞、逛博物馆等。
“一旦病情严重,就会出现‘一人失治全家丧志’的情况。”李博对认知症患者家庭感同身受,他说认知症不仅是对患者本身有影响,患者的家庭也会随之受到牵连。最直观的表现是一是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二是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导致亲属对照顾失去信心;三是疾病的负面标签及病耻感,很多患者被说成是“精神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四是一些养老机构不收这类老人,所谓治疗方式也多以管束为主,子女怕被人说不孝顺。
生活即是康复
认知症老人,需要专业的照护,如何延缓他们病情发展,缓解精神行为症状,是首要问题。李博介绍,目前世界上对认知症患者照护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荷兰的霍格威式,还有一种是源于瑞典的团体家屋式。
“团体家屋的照护特点是强调照顾社区化,环境与气氛营造也走向温馨和小型化。”李博介绍,除了要让失智老人像回到家一样外,保持社交也是团体家屋的一个亮点。
在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为了满足认知症长辈社交需求,创新配套开设了“书田半亩”认知症友好书吧。住在家屋的老人,可以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在书吧里工作,工作内容是整理书籍和简单卫生打扫。书吧是临街的店铺,经常会有顾客进来看书,这就增加了认知症老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开设书吧,让患有认知症的老人参与其中,通过增加社交和‘减法照顾’,力求让长辈的个人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可以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中。”李博希望能通过这个小小举措,鼓励更多人去认真看待和准确理解认知症长者。
从“老年痴呆”到“认知症”
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将有1例患者产生。2018年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认知障碍,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2亿,将是目前的三倍之多。一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实时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17日,中国认知症患者达1363万人。
“最开始把这个病叫老年痴呆症,含有贬义词的成分,后来变成阿尔兹海默症,再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变成现在的认知症。”李博说,从对这个病的称呼,也可以看出社会的变化,希望大家对患有认知症的长辈多一分尊重和理解。
“90后”脱倩是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一名年轻的介护师,她介绍了一些照护认知症患者的经验。她认为与认知症长辈沟通非常重要,首先要引导认知症者意识到周围有人,学会打招呼,逐渐提高他们的觉察能力与沟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学会倾听,了解认知症者的需求。在生活中,从“我帮你做”变为“我陪你做”的照护模式,发挥他们的现存能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创造生活中的喜悦。
新闻推荐
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闭幕式现场。(记者张曦摄)本报讯(记者陈黎)9月21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