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动西安—记者 杨力 摄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工作人员详细为群众填写资料提供指导“我和我的祖国”快闪—首席记者 李明 摄
新中国成立初期,碑林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房屋陈旧、街道狭窄,城外多是村落和农田、菜地、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1949年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仅有1478万,社会零售品销售额只有470万元。从1949年的一、二、七区,到1955年1月正式合并成立碑林区,70年风雨兼程、沧桑巨变。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碑林群众万众一心、奋勇拼搏,开拓创新、追赶超越、一路栉风沐雨,一路奋力前进,实现了从满目疮痍、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百业俱兴的华丽蜕变,谱写了团结拼搏、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碑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
奋进像一首歌
一条条繁华的商业大街、一个个品质商圈、一处处特色历史街区、一家家名店老店旺铺和方兴未艾的中央商务区、创新创业带、动漫平台、创客创业街、商业步行街星罗棋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碑林区经济发展跨越提升。一路前行,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迈进新时代后,全区经济总量不断跨越,200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达到113.7亿元,2012年突破500亿,达到513.25亿元。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碑林区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不断提高,在全市排名不断上升,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1.7%,跃居全市区县第2位。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5.26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财政总收入比1957年增长456倍,全区税务登记法人、个体工商户由1982年的2261家,增长到12.9万家。经济结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为主到今天第三产业占比达82.5%,非公经济占到GDP的53%,云集着西安SKP、王府井百货等众多大店名店,星级酒店21家,旅游收入367.56亿元,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快速发展。如今的碑林,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三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正朝着千亿级实力城区目标奋勇迈进。
辖区面貌
萌得像一幅画
不论是徜徉在繁华大街,还是漫步在背街小巷,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新中国成立70年来,碑林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兴旺,碑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条条大道笔直宽阔,一座座现代化的摩天高楼拔地而起,以市政建设、道路拓宽、低洼地、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为黄金期,碑林区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一大批高大上建筑横空出世……先后改造了城区上下水和公用照明体系,拓宽了主次干道,兴建了一批群众服务设施。改革开放后,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水、交通、居住、绿化等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先后实施支干线道路拓宽15条、背街小巷改造167条,新建规划路、打通断头路29条。完成了26个城中村和棚户区476万平方米的拆迁改造,成为全市第一个无城中村的城区,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3.62平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35平方米。园林绿化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从平面到立体,建成绿地823万平方米,绿地广场74个,绿化覆盖率达到51.02%。如今的碑林,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生福祉
生活像一首诗
一所所知名示范学校、一个个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一家家影剧院图书室,让百姓倍感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碑林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以民生需求为“指南针”,碑林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有温度”的发展,与百姓共享国家中心城市带来的幸福。全区民生领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41%增加到2018年的80%。2018年户籍人口比1950年增长5倍,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4382元,比1994年增长11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的388张病床、197名卫生技术人员到2018年的9374张病床、16471名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演出团体7家、电影院3家,到2018年注册的演出团队72家,演艺剧场(院)近100所,电影屏幕86块、书店200余家。中小学校、在校生分别比1955年增长2倍、7倍,24所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如今的碑林,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首席记者李明通讯员郭伟陈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袁玥)“这辆货车有点奇怪,车身放大号尾号是9,车牌尾号咋成6了?”日前,西安交警灞桥大队布控查处一辆涉嫌套牌...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