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迷》张雪 摄
□金步摇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去书店。离我们村最近的书店,记得叫陕师大出版社图书部,开在长安路上,只有两间门面宽的图书部,卖些教辅书和极少的文学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店,我一年也只能光顾一两次——农村孩子攒一年零花钱,也就够买两本小说。
我们村叫金泘沱,是大雁塔南边一个地势较高的小村庄。村里建了一个水库,童年的我最喜欢捧着一本书坐在水库边看。看书累了,眼皮一抬就是大雁塔,再一抬,电视塔也一点一点修起来了。在我眼里,电视塔代表城市,代表时髦。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这里会建起会展中心,还会举办全国书博会。
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销售、版权交易、交流研讨、全民阅读推广……尽管烈日灼目,但当听说第29届书博会要在会展中心举行的消息,我已打定心思,一定要来。成千上万的书任我选购,也算是开了眼界,买的自然爽快。在书博会上,到手最实惠的一套书,当属《长安十二时辰》。书博会的惠民政策,让市民可以领到一张五十块钱的优惠券,我买这套书,个人只花了五元钱。这小小的惊喜让我很满足,那么就从《长安十二时辰》读起吧。
有些人在网上问西安的青年作家们:“你们怎么写不出这样的书?”言下之意,你们不爱自己的家乡吗?你们怎么还不如外人了解它?我想说的是,长安城最大的特色,是包容和开放,它并不仅仅属于本地人,它还属于所有远方来客。马伯庸这个鬼才与长安城一拍即合,把更多人的目光引向了那个华夏文明最耀眼的时代。也爱写作的我,虽没马伯庸的脑洞和文笔,但这也不妨碍我和他一样深爱这座城市。就如书中人物一样,我做不了拯救长安的大英雄,但我做一个士卒,一个守卫,或者给英雄端上热面条的店家,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我身在长安。
读完《长安十二时辰》,我对大唐长安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感同身受。钟鼓楼、大小雁塔、碑林、城墙……昔日的历史文化印记在今人的瞩目和呵护中,愈显威严和深沉。《长安十二时辰》一书最打动我的段落,是张小敬那段告白,在回答为什么要拼死保护长安城时,他说了大雁塔的小沙弥、驯骆驼的阿罗约、姓薛的吹笛人、跳舞的李十二……他说:“在这些人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能。我想要保护的,是这样的长安。”
我爱着的,也是这样的城市。都说长安人恋乡,关中水养人。我爱西安,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乡,有我的父母亲人,也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沧桑的韵味、浪漫的夜景、不羁的音乐,浓郁的美食。我最爱的,是这里平常百姓崇敬文化的态度。
在书博会上,我见到陈忠实的手稿、路遥的雕塑,见到三四岁的孩子、八九十岁的老人,见到坐着轮椅的妇人,见到48小时坚守会场的出版人,还见到了坚持写作三十多年的农民。西安人对书的热情,尽在这个夏天,尽在这场盛会中展现,我为这座书香之城振奋,为西安城有这许许多多的读书人而激动。
书博会,让我更加爱西安!
新闻推荐
孩子和家人一起在草帽上画画昨日上午,西安市公交二公司党委组织职工到康乐社区公交家属院,通过“绘制草帽”的亲子活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