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府主导、以条为主、以块为本,突出抓好两个保障,发挥三个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全面普及垃圾分类、投放知识,使分类宣传下沉社区、覆盖面不断扩展,逐步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框架。
党建引领强推进管好大小两只桶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咸宁社区以中铁十七局二公司的家属院作为试点,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细化责任分工,实行了“两只桶”的责任形式。“两只桶”就是大桶和小桶,小桶是指居民家里的桶,大桶是指院内四类垃圾桶。
小桶由社区党委书记负责,主要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志愿者等作用,以绣花功夫进行入户宣传、教育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责任落到每个楼道、每户家庭、每个居民,提高辖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并引导居民通过思想观念转变推动生活习惯改变。大桶由物业经理负责,主要是在早晚投放高峰时段安排志愿者值守,开袋检查,纠错指导分类,提升垃圾分类准确率和投放正确率,同时负责垃圾桶的每日清洗和更换。“两只桶”的责任分工体现出社区与物业的紧密配合,提高了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和居民垃圾分类习惯,有效推进了社区垃圾治理工作的进行。
垃圾分类体验馆全民参与我先行
“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一系列垃圾分类活动,市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激发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新城区城管局的指导下,生活垃圾分类体验馆亮相西一路街道。这座寓教于乐及科普趣味互动为一体的体验馆将丰富的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给市民,掀起了垃圾分类知识学习的热潮。在演示区,最“吸睛”的当属一个黄颜色垃圾桶。这并不是普通垃圾桶,而是一个厨余发酵堆肥桶,在发酵菌的作用下,餐后垃圾一周左右就会转化成花肥。餐后垃圾有了去处,对付餐前垃圾也有“妙招”,像果皮、菜叶之类餐前垃圾通过发酵作用可以制成酵素,既可用来擦桌子,也可以用来刷碗,没有添加剂,绿色环保,引来市民广泛好评。
旧物改造,变废为宝。在体验馆,众多志愿者用生活垃圾制作成了各种小工艺品。废旧的报纸摇身一变成了手提包,啤酒瓶麻绳一结合就做成了小摆件,形形色色变废为宝而来的小物件,让人不由惊叹。
宣传培训两手抓分类入脑又入心
为做好宣传培训保障,新城区开展垃圾分类“五进”活动(指机关、校园、小区、街头、商超),组织举办了生活垃圾分类宣讲会,此次宣讲共设20批次培训,重点针对全区100个社区及800余个小区物业集中开展分类知识培训,培训工作结合《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从垃圾围城现状、生活垃圾分几类、怎么分,如何开展等做了详细解读,设置垃圾分类抢答小环节,培训互动频频、效果明显,做到从公共机构人员,到社区及物业管理人员全覆盖。
活动共培养了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培训讲师10名,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千余人,不断将垃圾分类工作下沉社区,坚持“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的理念,利用文艺汇演、小演讲、文化墙、入户宣传楼宇LED等形式持续开展分类宣传。截至目前,新城区开展培训8期,累计培训人数640人次,发放生活垃圾分类笔记本、手提袋各500本,环保宣传袋1000个。下一步,新城区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疑难努力营造生活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社会氛围,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黛实习生宋啟铭)用初心映照实践,以使命检视问题。7月30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召开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剖析...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