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博会从1980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29届了。大概因为不是业内人事,此前从未关注这曾经的“全国书市”。今年的书博会选在西安,也是机缘巧合,笔者有幸见识一番。我的书展经验不算很丰富,但也全面考察过一些,比如上海书展、北京图书订货会、香港书展和江苏书展、国际童书展等等。所以走走看看时自然会在心中比较一番,以下就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观感。
同时面向业内和大众
作为第一次观瞻书博会的新人,还是能感受到很多新鲜之处。
印刷厂的产品展示
相较而言,书博会应该算作涵盖面非常广的业内展会,因为参展单位涉及图书行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出版社、书商和书店等自然不消说,还有印刷厂、油墨公司、印刷机生产商和纸业公司等等。因此现场可以看到印刷机、油墨样品、装帧布面的产品目录等这些和读者关系较远的产品。这些展位虽然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的,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向读者展现了图书产生的物质必需品和流程。
油墨公司的展台
这可能是书博会和其他书展不太一样的地方,虽然后者也会涉及版权和B2B图书交易的专业部分,但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纸书被“肢解”还是头一次。不过因为这些企业都是B2B的,并没有与普通读者互动的需要。再加上隔行如隔山,只能不明觉厉地随便看看。
现场的印刷机
产品目录
这些专业展台中,比较亮眼的应该是雅昌了。展位中有几本“大型印刷品”,其中一本讲述足球俱乐部的大书,两手齐上才能把展开的书合上,应该可以进入史上最重单册图书榜单了。这种图书在书店一般也很难见到,充分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
雅昌的大书
和其他书展不同的是,书博会聚集的出版社可能是最齐全的,据悉此次参展单位有1200多家,较上届增加了50%,也是历届之最,算得上是全国出版构架最全面、最清晰的直观展示。B1展馆以北京展团为主,B2展馆以省市为单位设展。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从业人员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以省市为单位的展位
本届书博会的规模很大,展馆面积近66000平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书博会。除了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7个展馆外,延安和铜川还设有两个分会场。
陕西文化的展示
本届书博会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陕西省人民政府和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因此在A馆的陕西省出版业展区非常抢眼。三秦出版社的《关学经典集成》被做成巨型图书模型。
展台上的《关学经典集成》
陕西省主要作家的简介和照片依次排开挂在墙上。大概因为不是文学专业出身,对于其中很多作家都不了解,正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一般地方举办的书展,一定要把当地作家如数家珍展示出来,来一场作家实力大比拼。陕西也是滋养作家的地方,并且作品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这样的大家自然不用多说。贾平凹的读者见面会全场爆满,他说自己每年的书博会都会参加。这次在自己的主场,应该更有亲切感。
陕西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会场中的陕西特色还有很多,比如说颜真卿书法拓片的展台,能以比较实惠的价格买到整拓的缩印本。同时还有陕西特色的文创胶带以及印有陕西方言的笔记本。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参展者,会觉得很新奇,但当地人肯定就不这么觉得了。
文创胶带
文创笔记本
依照这个思路,面向读者的外地单位也应带着自己的文创产品参展,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大气的展厅和周到的服务
书博会开幕前两天,西安遭遇了40度的高温天气,对于主办方和参展方都是极大的考验。但兜兜转转一圈下来,从细节处可以体会到主办方的用心,从读者角度来说,体验还是不错的。
服务台
每个展馆的服务台都提供充电宝租借服务,还有急救药箱和针线包。在展馆的入口处还有带轮子的购物筐。
可以拉着购物筐买书
新华书店还在展馆中提供了自助扫码购书服务,完全可以应对大量购买人流。
自助购书机
本届书博会还是非常亲民的,和很多书展相比,第一不收进场门票,其次政府发放了400万的购书券,即8万张价值50元的购书抵用券,可见当地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决心不小。
展厅非常宽敞,大部分展台都非常气派。一些出版社将讲座地点设在展台旁边,十分利于引来人流。发布会间隙,这些区域成为读者休息阅读的地方。随处都能坐坐的书展,真得是业界良心,因为逛展实在是个体力活。
读者在展台休息
可以明显感到国内现在对于展会的重视,很多城市已建好新的展览中心。空间宽阔,布局合理,服务设施也更便利,舒适感大大提升。
舒适度较高的展会空间
餐饮区
展厅里的巨型屏幕起到了很好的营销和传播作用
售书与宣传的平衡
总体来说,书博会还是面向大众的,各家出版社多会选择那些大众最喜欢的书来布置展台。对于这样一场其实既是业内交流,也面向大众的盛会,如何对待,如何应对,每个出版社都有不同的想法。如果为了售书,自然会选择最畅销的,例如商务印书馆用四分之一的展台展示《现代汉语词典》;若要展示自己的品牌形象,就会选择最经典的图书,例如三联用“新知系列”布置展台;如果想蹭书博会的舆论热点,则重在推出新书。
三联的展台
虽然这次新书发布主要以文学、历史、童书类的大众图书为主,但也有部分学术著作以及大部头丛书发布,例如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曾巩研究书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誌》、许子东新书《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王琦全集》等。如此看来书展的活动安排取决于各个出版单位的自主选择,在不经意间形成差异,照顾到不同的阅读群体,自然形成了多元化。
较有特色的海南书房
除了新书发布,书博会期间还有很多业界论坛,比如“西安丝路国际书店论坛”“2019上半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会”“出版IP与影视对话高峰论坛”等等。
展会其实本来应该带来业内的最新信息,但今年书博会能看到的新书并不算多。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一份和书博会有关的推荐书单来寻书,能在现场看到的却并不多。更说明书博会不仅具有线下的意义,自身也是舆论的热点,是线上与线下的共欢,而且不一定是同步的。
个人觉得出版社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加深读者对于自身品牌的印象,而书商则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和大众化的图书。这样做可以同时满足宣传与销售的需求。
当地为参展者提供的门票优惠
当然,书博会不仅仅关系到书,更重要的是人。它不仅是编辑和读者的沟通桥梁,也是出版业的一次“狂欢”。我的半个朋友圈都在西安,在展会现场、旅游景点、机场和酒店,不经意间就能遇到某个业界大佬。平时只是线上交流的同仁趁这个机会也能见见面、叙叙旧,加深互相的了解。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7月29日电(记者史竞男蔡馨逸)“数字全媒体时代,出版业新融合与新发展”论坛在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办。...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